川西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提要:本文通过对川西某煤矿11处作业点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处作业点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8处工作面的二氧化硫、噪声检测得到该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相关防护意见。
关键词: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消费和生产大国,煤炭目前还是我国最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源材料。
随着对媒炭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国煤炭开采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我国煤炭储存地质情况复杂,开采难度大,加之开采工艺落后,所以开采过程中产生粉尘、噪音、振动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危害了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
本文通过对川西某煤矿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作业点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硫以及噪声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关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建议和意见,为煤矿企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生产奠定基础。
一、作业点的检测选取原则、采样方法、检测仪器和检测依据
本次检测布点选取原则主要是采集生产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职业危害因素,据此,针对川西某煤矿作业点、作业面的具体情况,选取了11处检测点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处检测点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8处检测点检测二氧化硫、噪声。
用滤膜、吸收液现场采集样品。
AUW—220D型电子天平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AUW—220D型电子天平、WQF-51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HS6288B 噪声频谱分析仪检测噪声,723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二氧化硫。
检测依据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
二、检测结果
作业场所现场检测情况:
2.1总粉尘浓度
2.2呼吸性粉尘浓度
2.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浓度2.4二氧化硫
2.5噪声
三、川西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总粉尘评价:本次检测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进行的,检测根据标准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作业场所粉尘进行采样,根据标准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2、5、7、9、10号作业点总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有6个作业点未超过国家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
呼吸性粉尘评价:本次检测根据标准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作业场所粉尘进行采样,根据标准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1、5、7、10号作业点呼吸性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有7个作业点未超过国家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
游离二氧化硅评价:根据标准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游离二氧化硅浓度》进行检测,全部作业点游离二氧化硅浓度未超过国家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
二氧化硫评价:本次采样时为正常生产,根据标准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作业场二氧化硫进行采样。
经检测,全部作业点二氧化硫浓度未超过国家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
噪声评价:本次按照标准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
对作业场所噪声进行了检测。
根据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1)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
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小时的场所,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115dB(A)。
(2)噪声车间办公室的噪声声级不得超过75dB(A)。
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其中2、4、5、6#点噪声强度未超标;1、3#噪声强度超标。
本次所检测的噪声,其声源来自于水泵、皮带运输机绞车以及地面的主风机。
其声源性质是以机械噪声为主。
在噪声的防护上,风机房修建了隔音间,从而降低了作业工人的接噪强度,达到防护效果。
四、建议及讨论
针对川西某煤矿职业不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和评价,建议:对粉尘浓度超标的作业点加强通风、喷水防尘,工人必须按规定佩戴防尘口罩。
对噪音超标作业点应控制噪音源头,设置隔声操作(控制)室或给作业工人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
煤矿应对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点进行定期监测;并定期对超标点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如发现职业病和职业禁忌症,应及时治疗并脱离作业岗位;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提高职业危害意识。
职业病危害是困扰煤矿企业科学发展的一个难题,如何才能降低煤矿职业病危害是安全生产监督、检测、职业病危害防治部门及煤矿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本人认为还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采用先进的开采工艺
本次检测的川西某煤矿是井工开采,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粉尘和噪音是该煤矿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煤矿企业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生产技术、设备的改造、升级换代,引进现代开采设备,采用先进开采工艺,最大程度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确保个体防护
职业病危害预防应当从每一个从业人员个体做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不断面世和大力推广,个体防护设备、装置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广泛应用,防护效果呈数量级增长。
煤矿企业必须加大对新型防护设备、装置的采购、应用,确保从业人员个体防护水平上台阶,减少职业病危害。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煤矿企业内部管理大多是行政层面上,国家应当大力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的立法工作,将职业病危害监督、预防、诊治、鉴定、赔偿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做到有法可依。
赋予安全生产监督、检测和职业病
危害防治更大的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实行“职业安全许可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不合格的生产企业强制关、停,限期整顿、整改;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全监督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查合格后发于“职业安全许可证”等强制手段、措施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治法贯彻落实,切实营造和谐社会。
(四)健康监护
煤矿企业应该加强职工的健康监护管理工作,做到岗前、岗中、离岗后的健康检查,为职工设置健康档案。
鉴定出职业性有害物发生反应者及对其病情进行评价,对职业性有害因素预防工作效果评价,定期检查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职业病防治法》.
[2]袁聚祥、范雪云、王广增主编.煤矿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
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