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动情以教学学生入情而乐学

教师动情以教学学生入情而乐学

教师动情以教学学生入情而乐学摘要:课堂教学中的动情是指教师调动各种手段,以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力量为后盾,用教师之情、教材之情唤起学生之情以达到三位一体的艺术。

①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用这一教学艺术以发挥情感的催化作用,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是本论文论述的重点之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情艺术师爱语言激情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什么是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可见教育就放佛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认为“情”便是教育的魂,教育是一门动情的艺术。

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饱含人生阅历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才能感染和激励学生,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情艺术
《礼记·中庸》中说:“明则动”,“动”即“动人心”,动情即打动他人的感情。

课堂教学中的动情是指教师调动各种手段,以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力量为后盾,用教师之情、教材之情唤起学生之情以达到三位一体的艺术。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师是
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与愤怒。

”而心理学家伊斯特布鲁克的研究表明:人在情绪饱满的时候,能更快地理解词语之间的异常关系,提取带有相应感情色彩的信息的速度加快,因而能更敏捷地思维。

可见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海特菲尔曼(hatfield)等人经研究证实了这一说法,他们提出了情感的感染性理论:人与人之间会捕捉到彼此间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唤起会作用于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并在这些人中产生相应的或补充性的情感。

②该理论不仅为课堂教学的动情艺术找到了直接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动情艺术的操作策略找到了坚实的支撑。

二、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语文教学中尤其注重情感教学,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

所以语文教师讲课必须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巧用动情艺术进行教学。

那到底我们该如何“动”情?又以何“情”感人呢?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要巧用动情艺术教学需做到三方面:发挥师爱之情、体悟教材之情、运用语言“激”情。

下面就其三个方面分别谈谈我的拙见:
1.发挥师爱之情
如果说教师正直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是动情艺术的前提,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动情艺术使用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没有信任,教育就会成为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
旷日持久的、疲惫不堪的战争。

”可见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和感情基础就不会有动情艺术的产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有“爱”。

这份爱包括对语文学科的无限热爱、对语文教材的博爱、而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无私的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小不起眼的表扬、一个中肯委婉的批评,都浸透着老师的爱。

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富有责任感的爱,对于学生彻底的、无私的爱,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课和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来,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情感。

用于漪老师的话说:“对学生只有丹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它就能够“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知识的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2.体悟教材之情
在语文课堂上要恰到好处的运用动情艺术教学,教师还需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己之情体悟教材之情,借此点燃学生之情,即教师要想感动学生必须先感动自己。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

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

在语文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品味作者的情味。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充分体悟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将自己的真挚情感揉入到作品中去,与作者的思维情绪保持一致,才能让那些富含情感的美文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内心被点燃的感情与之共鸣。

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之前,我首先是按照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理解,发现诗歌写的是田间景色和朋友情谊,字面浅显,平淡无奇;接着我从孟诗清淡的语言去理解,从中品味到了作者的深情。

诗中的邀请者不讲排场,不设盛筵,简简单单,被邀请者也不客套,一请就到让我悟出,不只是俩人性格随和,更让人感到主客之间交谊的深厚;最后主客分别,说上一句“还来就菊花”这分明是主客二人志趣相投,也是情之所至!由于自己在教学之前自觉进入作品的意境中,所以就为正确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运用语言“激”情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已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

”这个火把,就是教学的激情。

语文课堂的动情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激情。

当教学心态与课文情感同步以后,教师要调动起心灵深处的激情,要像演员一样进入教学角色,才能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而能使语文教学富有激情的重要手段,无外乎是老师动情的教学语言。

以语“激”情需要教师语言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强、品味高雅
又不失对语言的敏感性。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既要能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要能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还要展现出李清照的忧郁,陶潜的悠然,李白的洒脱……例如,我们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如果教师在范读时能够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恰当地运用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技巧,把小弗朗士的心理成熟过程,用入微而富有情感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它对学生所产生的感染力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定会超过概念
化的分析。

任何一种教学语言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特定的情感,教师将饱满的情感通过声音直接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相应的情感,他们或如沐春风,或心潮澎湃,从而整个人因为情感的参与而愉快地融入到学习中。

三、小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因此,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情艺术,使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

运用动情艺术的课堂不仅指教师动学生之情,而且亦指学生动教师之情、学生动学生之情。

我认为,动情艺术教学要做到教师之情、教材之情、学生之情三者合一。

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与学生的感情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个好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控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要想一节课成功,只有引起学
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入情而乐学。

(作者单位:华师附中汕尾学校)
参考文献:
[1]刘丽华.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2006,(14)
[2]李如密,王恩军.课堂教学动情艺术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07,(5)
[3]舒建红.教师情感: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j].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新研究,2006,(7)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注解:
①这句话引用自李如密,王恩军.课堂教学动情艺术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07,(5)
②hatfied,e.,cacioppo,j.t.,& rapson,r.l.(1992).emotional contagion.in m.s.clark(ed),review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vol.14.emotion and social behavior,pp.151- 177.newbury park,ca:sage.
③见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译林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