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果蔬加工现状

我国果蔬加工现状

绪一、果蔬加工的有关概念论果蔬加工是指以新鲜果蔬为原料,依照不同的理化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机械,制成各种制品的过程,主要的制品有果蔬罐头、果蔬汁、果酒、腌制品、糖制品、果蔬速冻制品等。

二、我国果蔬的产量、质量及产业的现状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是我国果蔬产业发展最快的20 年,产量迅速增加,目前蔬菜和水果生产在我国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种植业的第二和第三位,2000年的总产值近4000 亿人民币(2000 年中国农业的总产值为24915 亿人民币)。

先来看看二十年来果品生产的情况。

1. 水果的产量、质量(1)水果的产量表1我国果品生产的情况1978 65719827711986134819964652199854522000623720036325时间(年)产量(万吨)水果产量从1978 年的657 万吨上升为2003 年的近6325 万吨,全国果园面积已达1.3 亿亩(即866.73 万公顷),目前,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

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列世界第一位,柑桔产量排在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和美国。

但是,我国人均水果占有量仅为50 千克左右,比世界水平的75 千克还少25 千克,预计到2010 年,水果总产量突破1 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近70 千克,才接近世界发达国家80 年代人均70 千克的水平,而营养学家的研究表明,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每人每年需消耗80 千克左右的水果,我们离此目标还有一段距离.(2)水果的质量我国水果总体质量不高,优质水果不超过30%,能与国外进口水果相抗衡的高档优质水果不到5%,我国水果出口不到 2%。

果实大小不一,果形不正,果面粗糙,色泽不好,肉质发面味淡,香气不足。

加工不到10%,贮藏不超过 30%. 2. 蔬菜的产量、质量(1)蔬菜的产量2000 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已达1334.7 万公顷,总产量 4.05 亿吨,每年的蔬菜生产总值2500-2800 亿元,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居第二位,按人均蔬菜占有量计算,我国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311.1 千克,远远超过世界人均105 千克的水平。

表2我国蔬菜生产的情况198019901.519973.4519983.8520004.420035.06时间(年)产量(亿吨)0.83对于蔬菜,1990 年为 1.5 亿吨,1997 年则达3.45 亿吨,增长了一倍,1998年3.85 亿吨,2000 年,蔬菜产量超过 4 亿吨,其中西红柿、辣椒、黄瓜、萝卜、菜豆、白菜、蒜薹、马铃薯、茄子十大品种占了总产量的70%以上,我国蔬菜的品种、数量、总产量、人均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已居世界前列,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比世界人均占有量第二位的意大利高出100 千克,1997 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就达279 千克,1999 年超过300 千克,排名第二、第三位的意大利、日本分别只有140 千克/人、125 千克/人,美国和俄罗斯分别为100 千克/人、45 千克/人。

我国蔬菜出口总量也是世界第一,而且出口数量年年扩大,发展世态良好,1996 年为30 万吨,出口额为 5 亿多美圆,1997 年为35 万吨,1998 年为45万吨,1999 年为52 万吨,2000 年为70 万吨,2001 年为314 万吨,出口额已达20.3 亿美圆。

全过范围内的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正在形成。

蔬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蔬菜种植业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在2 万公顷以上的县有55 个,被誉为“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县,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000 千元,其中80%以上的增幅源自于蔬菜产业。

(2)蔬菜的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蔬菜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仍处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蔬菜生产未能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蔬菜产品的总体质量不高,农药残留严重,外观性状如大小、形状、色泽、整齐度等和内在品质如糖度、矿物质、维生素、风味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也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多,是对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蔬菜的合理摄取作了推荐,认为150-180 千克/人、年比较合理。

从加工方面看,蔬菜经过小包装、精包装后上市的洁净菜很少,加工量更少,全国年蔬菜加工量仅占蔬菜总产量的2-4%左右,而蔬菜的贮藏保鲜仅限于蒜薹等少数几个品种。

3.在果蔬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1)水果水果生产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果品总产量高,但单产低。

我国果品单产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我国果品单产8279 千克/公顷,而美国为25164 千克/公顷;2000 年全国果园面积为866.73 万公顷(1.3 亿亩),按照这个面积和单产水平计算,我国人均水果占有量达100 千克以上,而实际为51 千克,柑橘栽培面积为世界第一,但产量排第三。

二是结构失衡,表现在苹果、柑橘、梨三大果树的比重偏大,这三大水果的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54.2%,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 63%。

其次是产期过于集中,比如柑橘中的中熟品种和苹果中的晚熟品种分别占总产量的70%以上。

三是质量不高,据调查估计,我国水果中优质水果仅占水果总量的1/3,有50%的产品是大路货,还有近 15%是属于质量差的不合格产品,根本没有上市的资格,水果总产量中仅有5%能够参加国际竞争。

四是采后薄弱,表现在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贮藏能力不到 15-20%,加工能力仅为10%,苹果、柑橘的加工只有 5%左右,与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教大,目前韩国苹果的45%、柑橘产量的 70%都用于加工。

美国、日本农业总投入的30%用于采前,70%用于采后,农产品保鲜规模达到 70%以上,意大利、荷兰为60%,西欧其他国家为 50%。

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相比,美国为3.7:1,日本为 2.2:1,而我国仅为 0.38:1。

据资料显示,我国果蔬采后的损失高达2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为 1.7—5%,按我国现有生产水平计算,年损失果蔬量超过8000 万吨,如果我们把果蔬的采后的损失率降低到10%,就相当于增产果蔬5000 万吨。

农业部规划,2010 年我国农产品的采后处理量将占到农产品的45-55%。

(2)蔬菜在蔬菜生产方面,虽然我国蔬菜产量和品种已经占世界第一位,但单产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蔬菜单产16049 千克/公顷,而美国为29432 千克/公顷,而且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看,也不尽合理,许多细菜生产成本很高,含水量在95%以上,但其营养却只有粮食的 1/10,而且不便于贮藏运输,一旦生产后卖不出去,将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据估计蔬菜损耗一般在30%左右。

在蔬菜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有害农药的大量超标使用,造成一些蔬菜营养、卫生品质下降,当前,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使影响我国蔬菜产品质量的首要因素,2000 年底,农业部组织有关检测机构对11 个省会城市的6 种水果、30 种蔬菜的农药残留项目进行检测,农药残留检出率为32.2%,其中农药残留的超标率为 25.7%。

三、我国果蔬加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果蔬加工业就总体言,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但加工技术水平低,基本上都是低级、初级加工,果蔬的加工增值比重很低,造成原料的大量损耗和浪费,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果蔬采后损耗率高达25%,采后增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仅为0.38:1,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

加工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发达国家10-20 年,各种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很不普遍。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异,目前我国果蔬贮运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5-10%,而发达国家则占 20-60%。

果蔬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果蔬结构不合理,加工专用品种少我国果蔬产量大,但结构方面存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果蔬自身结构不合理,早、中、晚熟搭配不当,如苹果,过于集中在晚熟品种,约占62%,以红富士为主,而柑橘,以中熟为主,占75%,以宽皮橘为主,二是鲜食和加工品种不合理,仍沿用“以鲜食为主,残次果加工”的传统概念,加工专用品种少,如作饮料用品种,我国只有100 多种,而美国高达300 多种。

因此,今后应加强加工专用品原料基地的建设,从单纯高产逐渐向高产兼适合加工的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苹果、柑橘种植早、中、晚熟的比例比较均衡,约为20:40:40,我国农业部已经制定了发展目标为,鲜食和加工品种比例为70:30。

2.果蔬质量差,加工率低我国苹果一般甜度高,酸度低,适宜鲜食而不利于加工成汁,目前我国苹果加工率为4.7%,而国际市场加工率为 23%,德国高达 70%;我国柑橘含糖量只有11%,只有 30%左右,而美国的柑橘含糖量高达 13%以上,出汁率高达 51%。

3.加工设备落后,质量不稳定,生产能力偏低表现在单机多,生产线少,大多数设备仅达发达国家二十世纪80 年代的水平,相当一部分设备性能差,设备的标准化程度低,设备开机困难,新技术、材料、工艺采用少,高新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微波杀菌、无菌包装、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我国应用很少,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而发达国家机械设备,已经从简单而迅速发展为高度系列化、标准化、精密化、机械电子集成化,工艺简单合理化、连续封闭化、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如布赫液力通用榨汁机,苹果出汁率一般达82%--85%,最高达 92%。

而我国国产主要机型螺旋榨汁机的苹果出汁率仅为60%。

我国果蔬汁加工设备大部分从国外引进。

浓缩苹果汁生产线全套引进的占60%以上。

引进关键设备(如榨机、超滤、蒸发器、罐装机)与国内配套相结合的占30%,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占 10%左右。

4.许多关键性的生产技术难题仍未解决如在果汁加工中,果汁的稳定性,国内主要靠添加稳定剂,而国外,却利用脱除果胶或用超滤技术进行澄清;而果汁加工中的色泽褐变、营养物质损失、芳香物质逸散以及后浑浊沉淀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制约了果品的发展,而在蔬菜加工中,蔬菜的护绿等问题也未能解决,这些都有待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来解决这些问题。

5.新产品开发能力差中国食品工业大、中型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为不到20 亿元,美国每年用于食品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经费达到了10 亿美元,因此,还需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尤其在蔬菜精深加工方面。

6.原料综合利用能力弱在我国,各种果蔬加工品如果蔬汁饮料、冻干果蔬等由于成本较高,相应的价格也较高,使许多消费者不易接受,其实在国外的果蔬加工中,产品的成本并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果蔬加工中产生的大量副产品,都能够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例如美国每年处理柑橘副产品300 多万吨,可用于提炼果胶,制作精油和植物蛋白等,甚至工厂的余热还可用于烘干饲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