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实践案例的评价指标一、项目选择1.特色项目2.普通项目二、技术要点1.专业知识2.项目技术三、融资方式1.民间融资2.银行借款3.政府扶持四、成本核算1.成本最小化2.利益最大化五、营销方式1.常规产品2.特色产品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单位面积收入2.总收入3..致富他人4.生态环保1.莲藕-黑鱼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好2012年年初,江苏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园区常红社区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利用低洼地260亩连片种植莲耦并与黑鱼混养,实现了鱼、耦生态共生的良性循环利用。
该养殖模式是先在低洼地四周开挖宽3米、深1.5米的沟渠,供黑鱼和鲫鱼活动。
3月放养100克/尾左右的黑鱼种10000尾,并套养重150克/尾左右的鲫鱼每亩15公斤。
整个养殖过程中不投饵,黑鱼靠捕获鲫鱼及鲫鱼所繁殖的小鲫鱼生长,黑鱼和鲫鱼的活动可以增强莲藕底泥的透气性,促进莲藕的生长,提高莲藕的产量,而莲藕的一些烂根腐叶及昆虫又可为鱼类提供饵料。
这种生态混养模式既为市场提供了新鲜莲藕蔬菜,又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水产品,是农民养殖专业户提高养殖收益,丰富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
至年底预计黑鱼可长至每尾0.5公斤,亩产可达15公斤,亩效益可增收600元,加上每亩可收获莲耦2000公斤,莲耦效益每亩可达6000元。
这种莲藕、黑鱼混作模式全年预计可达亩均收益6600左右,这样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260亩莲藕、黑鱼混作模式预计全年可达收益170万元左右。
2.“6日科技大课堂”为农民撑起致富伞“8月份是砂糖橘放秋梢的主要时期,管理重点是促梢、壮梢、壮果;金橘主要预防溃疡病、锈壁虱等病虫害;近期要注意补充果树的中微量元素……”8月6日是广西阳朔县金宝乡圩日,该乡党委、政府邀请广西农科院专家莫志南前来讲授8月果树管理技术,近200名农民聚精会神地听课。
据金宝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廖富财介绍,2005年10月开始,每个月的6日,该乡都聘请市、县农业专家前来现场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从未间断过,因而被当地农民称为“6日科技大课堂”。
目前,课堂已开办83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自编出版《农业科技》信息报66期,发放各类科普资料30余万份。
“当初见到金橘出现流胶病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生病的树越来越多,可把我愁死了。
”该乡八滩村村民何善庭说,听完专家讲课,他将病树削皮,然后涂上农业所用的黑色药膏。
没多久,果树病症消除了。
“现在我是培训班的忠实学生,按照所学到的方法种植金橘,每亩产量达2500多公斤,年纯收入超6万元。
”何善庭高兴地说。
为使“6日科技大课堂”真正成为农民致富摇篮,金宝乡把培训方式从“我讲什么,你就学什么”,转为“你需要什么,我就讲什么”。
在每个村聘请了1名农技员,专门负责收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等,然后根据农民需求,邀请农业专家有的放矢地进行讲授。
金宝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开设“6日科技大课堂”之后,全乡农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2005年,全乡金橘种植面积只有3000多亩,且品种单一、品质差。
如今,该乡金橘种植面积达2.7万亩,砂糖橘种植3000亩,乌梅、马水橘、雪花梨等种植6000多亩,还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08万亩,去年农业总收入达1.55亿元。
3.小韭菜走出万元增收之路广西陆川县珊罗镇田龙村有一个种植韭菜致富的自然屯,它就是田龙村竹园屯,该屯包括竹园一、二、三共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30户,人口1115人。
竹园屯的农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利用邻近玉林市城区、韭菜需求量大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进行韭菜连片种植开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由1997年种植韭菜60户,面积105亩,总产韭菜150多吨,产值收入110万元,发展到2011年连片种植韭菜620亩,总产韭菜7812吨,产值收入1718.6万元(平均产地收购单价2.20元/公斤),年亩产韭菜(鲜)12.6吨,平均亩产值27720元,除去总成本91.4万元,纯收入162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93.7万元。
其中梁贻文户,全家10口人,劳动力6人,种植韭菜4亩,年总产(每年割10次)韭菜54.4吨,总收入11.97万元,年亩产韭菜1.36吨,减去成本6100多元,年亩纯收入2.84万元,是该屯的高产户和销售韭菜经纪人。
竹园屯通过种植韭菜成为我县“一村一品”、“万元增收特色屯”的亮点之一。
他们种植韭菜的主要做法是:1、瞄准市场行情,确保产销对路。
2、选择排灌方便、土地肥沃的泥肉田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确保高产稳产。
3、培养菜农无公害意识,按照韭菜标准化行业,《NG/T5002—2001无公害食品韭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韭菜露地种植生产管理,强化源头管理,定期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原则,创建具有环保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及品牌。
4、不断引进韭菜优良品种,进行品比试种,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如2008年,引进了平韭791替换大叶韭菜和细叶韭菜,此外还引进推广了“寒韭”和“傲冬”等品种,使竹园屯韭菜产量越来越高,播种面积越来越大,农民经济收入越来越好,创出了品牌5、实行科学管理,采用深沟、高畦,调节PH值,合理密植,浅播,一刀一肥,薄水、除虫防病等配套措施提高韭菜产量。
6、成立蔬菜协会,以协会为龙头,组织搞好韭菜基地生产和产品经营销售,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7、提高韭菜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竹园屯韭菜打出品牌后,竹园村的韭农进行生产时,非常重视产品上市质量,从品种选择、田间生产到采收后加工包装,每个环节,都围绕品质的完美要求来完成,做到干净上市,力争达到最优标准,靠优质价廉来占领稳定的市场份额。
8、水旱轮作,种植一年韭菜,轮作一造水稻,防止韭菜线虫、锈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农药的用量,确保韭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9、组织营销,分工合作,互通市场信息。
由民间经纪人带头引领,他们都有一个城市,一片领域的固定的讲信誉的合作销售伙伴,开展订单销售、按计划生产、设点,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发布韭菜销售信息,寻找韭菜销售经纪人,并且积极参加国家级、自治区、市、县级科技大集,自我推介产品进行销售。
定期收购,诚信营销、保证供给,因此,近几年所产韭菜越销越远,冬季销往湖北、湖南、贵州、上海;春季销住广州、深圳、南宁、玉林等省市,真正做到产得出,销得开,卖得好价钱,因此,竹园屯的韭菜面积越种越大,韭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4.联盟村两兄弟成为“灵芝大王”今年30岁的杨德印,是四川省盐亭县高灯镇联盟村出了名的“灵芝大王”。
6月8日,笔者来到联盟村时,这位“灵芝大王”正和几名农民工人在灵芝园地里忙碌着,整理大棚、采摘灵芝,忙活得不可开交。
从一名退伍军人,跟着哥哥去广东打工,到如今已是近十亩灵芝地的主人,刚过而立之年的杨德印显得格外沉稳,回首自己走过的创业路,他笑言:“兄弟一心,齐力断金,科技务农,智取灵芝。
”杨德印说,4年的军队生活,培养了他不服输不怕难的性格。
“遇到困难,唯有迎难而上,才能把问题解决。
”复员之后,杨德印跟随哥哥杨德权南下广东,做蔬菜批发生意。
几年过去了,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并得到了哥哥杨德权的大力支持。
几经考察,杨德印发现市场上金针菇销路不错,价格稳定,需求也大。
他和哥哥商量后决定,一同回乡种植金针菇。
很快,杨德印在网上报名参加了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的金针菇种植培训。
几天下来,经过专家的指导和点拨,杨德印发现,家乡种植金针菇条件严重不足,不过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一次偶然机会,杨氏兄弟在盐亭县金孔镇收购南瓜时,听说一个朋友在郫县种植灵芝发了家,这让他们欢欣不已。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杨德印说,“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做起来,不懂怎么种植灵芝,那就去学!”杨德印介绍,灵芝是多孔菌科植物,有着数千年药用历史,天性娇贵,对空气、营养、温度、湿度、光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跟着朋友学习种植灵芝期间,杨德印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坚持每天用日记记录种植的每个环节。
“种植灵芝,关键是控制好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通风,并保证接种的过程中,胚胎不被感染。
”学成归来的杨德印正信心十足,准备大展身手时,哥哥杨德权却告诉他,承包土地出现了问题。
“我们需要靠近水源、靠近公路、又成块的土地。
”杨德印说,当时当地的村民不懂他们要种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来。
了解这个情况后,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出面协调,在解决了土地承包问题后,还帮助杨德印两兄弟向信用社贷款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2010年10月,两兄弟的种植灵芝之路正式启程。
凡事不会一帆风顺,刚开始种植灵芝不久,杨德印便遇到了困难。
“那时候,我们兄弟两个都没有单独种植灵芝的实战经验,很容易在细节上出问题。
”杨德印说,2011年4月,在一次搬运过程中,由于技术方面的欠缺,导致一半以上的灵芝胚胎受到了感染,这些感染的灵芝胚胎无法用作生产,损失了近10万元。
面对这个打击,兄弟俩虽然失落但并没有放弃。
“为了种植灵芝,我们早就将多年积蓄都投了进去。
只有坚持,才能回本。
”面对困境,杨氏兄弟在权衡之后,决定迎难而上,他们又借了钱,购买了相应数量的菌种,重新开始种植。
有了这次教训,杨德印在技术方面更加上心,他查阅了大量书籍进行学习,不懂的地方就打电话咨询有经验的朋友和专家,对细节的把关更是严上加严。
“最难得的是我们两兄弟相互扶持的感情,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放弃,而是相互鼓励,一起想办法。
”杨德印说,在他与哥哥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他们一年销售灵芝的收入已达40万元。
立贺州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园70亩,每年从区内外科研院所引进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选出适宜当地的品种,示范带动农民扩大种植。
同时,采取租赁土地合股经营的方式,发展种植尖尾菜、西兰花、芥菜等200亩,淮山粉葛1250亩,日本甜瓜70亩,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公司在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的过程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运行,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组织出口市场需求的果蔬产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福利罗丰、花坪、浮田、毛家等村建立了供港澳和出口备案蔬菜基地8000亩。
同时,建立容量1000立方米的加工厂房冷冻库,为提高出口蔬菜产品质量稳定性创造了优越条件。
目前,公司每年供港澳、东盟、北美等地区的新鲜果蔬在2万吨以上,还带动农民种植优质鲜菜销往沿海地区20万吨以上,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3 立体循环养殖引领绿色致富为扶持带动农民发展生态立体循环养殖业,2008年,富川引进国家级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广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
几年来,温氏富川公司按照“公司+农户+客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周边农户合作发展规模化无公害瘦肉型商品肉猪养殖,推行应用“猪-沼-果”生态循环立体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