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推广动态农业部督导组赴小麦主产省检查“一喷三防”广西省灵川县灵田乡:特色产业助农致富贵州省江口县:科技“良方”送田头湖北省洪湖市黄家口镇:推广稻鱼连作模式效果好湖南省石门县:远程科技培训连着橘农心江苏省金湖县陈桥镇:种粮收入高村民“抢”种田●典型事例河北省文安县:新型农民打造新型科技示范基地——记文安县基层农技推广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邵小明重庆市梁平县:发展温室蔬菜产业促进农户万元增收●推广模式云南省玉龙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福建省建阳市: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解放了千余名农村劳动力推广动态农业部督导组赴小麦主产省检查“一喷三防”当前,冬小麦主产区已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为切实把冬小麦“一喷三防”(防病、防虫、防早衰)补助政策和技术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效,农业部于近日派出4个督导组,分赴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小麦主产省,开展“一喷三防”专项督导检查。
夏粮产量占全年的1/4,冬小麦产量占夏粮的近九成,在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喷三防”是促进冬小麦灌浆成熟、提高单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对确保夏粮“九连丰”、争取夏粮“九连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年,中央财政两次下拨专项资金共16亿元,对11个主产省、3.2亿亩冬小麦实施“一喷三防”给予补助。
5月份,11个主产省(区)将进入冬小麦“一喷三防”大面积集中喷防阶段。
农业部督导组将重点就五个方面加强督导。
一是实施方案制定情况,检查各地制定发布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操作程序、具体补助办法等情况。
二是组织落实工作情况,检查各地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政策宣传,落实进度调度、督导检查、公示核验等工作安排和执行情况。
三是技术落实到位情况,检查各地药肥合理安全使用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植保服务组织或村委会组织统一喷防的情况,以及政策实施有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田等。
四是物资采购和资金拨付情况,检查公开招标采购物资、物资质量控制、物资分配发放、资金兑付等工作安排和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招标采购有无违规操作和其他违反规定的情况。
五是重点县全程跟踪落实情况,检查是否按照农业部要求确定政策落实全程跟踪重点县,重点县的方案制定、任务下达、前期组织、物资准备、统一喷防、公示核验、资金兑现等各环节工作开展情况,并深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农民日报)广西省灵川县灵田乡:特色产业助农致富“今年收成不错,这些都已经被人订了的,装袋后商家直接过来收。
”几天前,广西省灵川县灵田乡西龙村村民指着刚刚洗净的一大筐鱼腥草乐呵呵的对大家说道。
近年来,灵田乡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走“科技兴农”、“科技兴村”的道路,在全乡范围内推广鱼腥草种植,并通过加大投入,不断增强科技含量,努力抓好鱼腥草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作为示范基地的灵田村委,种植面积从开最初的3亩发展到600亩,目前,该示范基地年产鱼腥草公斤,年总产值达450万元,为该村人均增收4000元。
鱼腥草是一种商业价值比较高的特种蔬菜,不但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菜肴,还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据村民介绍: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目前市场价格在1.5元/斤,亩产6000-8000斤,亩收入可达6000-10000元,随着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宣传,销路也不成问题。
灵田乡西龙村村民正在清洗鱼腥草灵田乡属半山区乡,土地肥沃,雨水充足,非常适宜鱼腥草生长。
据了解,目前,全乡鱼腥草种植面积达5500亩,年产值达3300万元,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也为灵田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陈连发广西灵川县灵田乡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省江口县:科技“良方”送田头“旱育秧应注意苗床调酸和土壤消毒,增加有机磷钾肥用量,减少氮肥用量……”。
在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凯市村大片田地里,几十个农民正围着该县农技人员专心致志地听讲科学育秧技术。
“今天的培训,真是一场‘及时雨’,听技术员这么一讲,我心里对旱育秧有谱啦!”听完授课,农民李发生兴奋地说到。
为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能力,进入春播以来,江口县农牧科技局100余名农技干部深入春耕一线,开办“田间课堂”,将水稻浸种催芽、旱育稀植、旱育保姆等科技“良方”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
手把手教农民实践操作,面对面回答农民提问,零距离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为1000余科技示范户全程提供技物配套服务,免费为他们发放高产杂交良种、优质化肥、杀毒(菌)农药、农用薄膜和科技明白纸。
截至目前,江口县农业服务部门已开展各种形式农技服务2350场次,投入春耕生产资金180余万元,“双杂”良种2400公斤,化肥38吨,农药120公斤,农膜3300公斤,各种技术资料1.5万份。
(张静杨永华)湖北省洪湖市黄家口镇:推广稻鱼连作模式效果好2011年,湖北省洪湖市黄家口镇采取稻鱼、稻鳖、稻虾连作方式,建立2000亩水稻耕种养殖模式,每亩水稻净增5000元,该镇决定在今年大力推广此模式。
黄家口镇现有水稻种植面积3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5万多亩。
为了让农业增产增收,去年春,该镇从华中农业学院和省水科所聘请专家教授,现场指导,在长河村投资近20万元,动工兴建2000亩稻鱼连作基地,并动员农户挖沟4000多米,在300亩水稻周边安装了石棉瓦和尼龙网等防逃防盗设施,先后投放鲫鱼苗1000公斤、黄颡鱼180公斤、泥鳅550公斤、龙虾500公斤,每亩投放甲鱼苗30多个。
鱼苗投放后,专家教授定期来基地指导防病治病、排渍防旱、饲料投放。
由于稻田虫草、田螺丰富,纯天然饲料充足、水面宽广,给各种鱼类提供了很多生长的天然环境,鱼类生长快、成本低、质量优,亩净增纯收入5000多元。
长河村2000亩稻鱼连作基地目前已基本建成,成为了省水产厅稻鱼连作示范基地,现在村民们正忙于各类鱼苗投放。
4月底,该镇将在长河村召开有各村干部参加的稻苗连作现场会,并在全镇推广稻鱼连作模式。
(洪湖市农业局)湖南省石门县:远程科技培训连着橘农心当前,正值柑橘培管与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节。
4月27日,湖南省石门县委远教办、柑橘办、柑橘协会、阳光传媒中心联合组织了由中国柑橘协会会员、农业专家叶根成主讲的“柑橘靓果技术”远程培训。
全县十四个柑橘主产乡镇的乡村干部、柑橘种植大户和柑橘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各远程教育站点收看了这场远程视讯直播的柑橘靓果技术培训,叶根成重点讲解了柑橘优质栽培技术、柑橘生长、病虫害防治、气候、土壤情况及果园管理等技术。
听了专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讲课后,许多橘农表示,学到了不少知识,解开了许多生产中的疑问,提高了增产增收的信心,认为远程直播这种培训形式新颖、实用、效果好,“科技的力量真是太神奇、太强大了!”,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培训,请更多的专家来给我们传授柑橘栽培新技术。
(李东波石门县农业局)江苏省金湖县陈桥镇:种粮收入高村民“抢”种田近日,在江苏省金湖县陈桥镇新港村,出现了村民“抢”种田的现象。
“在我们村,只要一听说谁家的田不种了,马上就会有几户人去争着承包,最后是价高者得。
”该村村干部赵建玉说。
该村种粮大户万健武介绍,以前村里都是土渠,抽水花的时间特别长,现在硬化了沟渠后,原来三个小时才能抽满的水现在引水一个小时就够了。
政府在农村农田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仅节约了农田用水,同时也节约了我们农民的生产成本,种田的收入也更高了。
据介绍,总投资700多万元的新港村农业开发项目,已全部完工。
项目共新建排涝泵站3座,建设大水生产桥梁28个,各级涵闸洞80座,防渗沟渠3公里,铺设沙石路面10多公里,水泥路面3.8公里,改善新港村灌溉面积2720亩,排涝面积3600亩。
如今,该村以前许多无人问津的边角地、边隙地也竞相争抢。
现在,全村凡是可耕种的田地,都被抢包一空。
该村村支部书记徐汉荣介绍,农业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典型事例机械化水平的越来越高,使得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更高。
全村现已有100多台拖拉机和15台收割机,机耕的普及使种粮大户多了不少,全村耕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共有25户。
这些大户一年仅种粮一项,纯收入就可达3万至5万元。
(江苏省金湖县)河北省文安县:新型农民打造新型科技示范基地——记文安县基层农技推广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邵小明邵小明,男,40岁,汉族,高中文化,文安县富管营村农民。
如果说事迹,他没有精彩的传奇,只是一个遵纪守法、作风文明、诚实守信、务农爱农的普通青年农民,默默无闻的经营者1700亩耕地。
2000年开始从事粮食规模生产,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后,极大激发了他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作物种植规模与年俱增,2011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600亩,总产950吨,售出商品粮950吨,商品率达100%,比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的2009年新增粮食总产250吨。
他虽然学历不高,但勤学苦干,积极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粮食作物优种率100%,农业机械化率100%,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较当地高出13.2%和18.5%。
开创了文安农民种植致富的先河,是我县开着轿车种地第一人,带动了大批本地种植大户的兴起,被廊坊市政府授予农民劳动模范称号,被省政府评为2010全省年种粮标兵。
1998年,文安县由于持续三年大旱,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地价十几元、二十几元也没人种,东淀到处是扎蓬棵,青年农民更是办厂的办厂、打工的打工,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时年不到27岁的邵小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小有经济头脑的他,毅然放弃了打工生活,在东淀包了200亩地,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创业。
刚开始不懂生产管理,加上粮食种植水平不高,又逢连续旱灾,困难和亏损无情的打击着一个年轻人的梦想。
但这些并没有把他吓倒,勤奋和执着支撑着他的理想,缺管理整日追着老把式取经,少技术不分星期礼拜的到县、乡农技部门求教。
2000年,他调整了种植地块,在离家较近的地方重新承包了400亩耕地,购买喷灌设备一套,新打300米深机井一眼,50米一个出口,全部铺设了地下管道,实现了400亩良田的水利化,完全解决了因旱减产的后顾之忧。
加上科学精细管理,当年实现纯收入12万元,进一步坚定了他种粮致富的信心。
在同龄人大都办企业致富的压力下,他深知只有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生产投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才能实现种地致富的梦想。
首先他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把积累的资金用于扩大土地规模,土地承包面积由最初的200亩逐年增加到目前的1700亩,通过规模经营获取最大种植效益;第二他始终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提高种植效益的主要手段,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的种粮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实现良种良法相结合。
他先后采取了种子包衣、机械深耕、铁茬播种、秸秆还田、玉米单粒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氮肥后移、两晚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应用高产、优质、多抗的轮选987、北农9549、郑单958、浚单20、中黄47、化诱5等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同时逐年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先后投资80多万元,购置了灌溉、耕整、运输、机收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