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SJ-LH-—200代替密级商密级▲汽车工程研究院布置技术规范前视野布置检查规范2006-03-02制订200 - - 发布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前言为提供前视野的检查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总体所负责起草;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项目处进行管理和解释;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高荣。
编制:校核:审定:批准: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前视野布置检查规范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汽车前视野布置检查的程序及判定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开发的M1类和N1类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11555-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15085-1994 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SAE J1100(REV.JUL2002)汽车尺寸参数SAE J941(REV.SEP2002)汽车驾驶员眼椭圆SAE J1050(REV.JAN2003)汽车驾驶员视野的描述和测量3 术语及符号定义3.1 驾驶员R点指汽车设计的驾驶员座椅标准参考点(SgRP点),其坐标(X R,Y R,Z R)为(L31-1,W20-1,H70-1)。
3.2V点V点是表征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
通常以V1、V2两点表示V点的不同位置。
3.3P点P点是驾驶员眼睛高度上的头部中心点。
通常以P1、P2两点表示驾驶员水平观察物体时P点的不同位置。
3.4Pm点指通过R点的纵向铅锤面与P1、P2连线的交点。
3.5E点指驾驶员眼睛的中心,E1、E2(E3、E4)分别为头部中心点在P1(P2)位置时的左右两个眼点。
3.6透明区指汽车风窗玻璃或其它透明表面的透光率不小于70%的区域。
3.7A柱指位于V点前68mm处铅锤平面以前的任何车顶支撑(不透明的零件),如门框、窗框、风窗玻璃镶条、支撑附件等。
对于前车门上的三角窗区域,如果在过P m点的前方水平下倾2°平面内能找到过E1点的三角窗玻璃透过视野线,则三角窗的后柱不作为A柱的一部分。
3.8前座椅设计靠背角(A40)指前座椅靠背基准线于铅锤线的夹角值。
3.9驾驶员座椅水平调解范围(TL1)指驾驶员可调节座椅在R点所在垂直锁止位置上的最前锁止位置与最后锁止位置之间沿X轴方向上的距离。
3.10驾驶员座椅垂直调解范围(TH1)指驾驶员可调节座椅在R点所在水平锁止位置上的最上锁止位置与最下锁止位置之间沿Z轴方向上的距离。
3.11驾驶员座椅水平调解倾角(A19)指驾驶员可调节座椅水平仰角。
3.12AHP点的Z坐标(H8)指驾驶员踵点(AHP)的Z坐标。
3.13PRP点的X坐标(L1)指油门踏板参考点(PRP)的X坐标。
3.14PRP至方向盘中心的X向距离(L6)3.15变速器类型参数(t)t=1指带离合器,t=0指不带离合器。
4 前视野布置检查准则4.1 前视野布置检查的基准状态为空载状态。
4.2 对前视野质量的判定依据以本规范引用标准的要求为基准。
4.3 本规范中坐标系按GB11562-1994中附录A中的规定确定。
5 布置检查程序5.1 设计输入a)驾驶座R点坐标;b)挡风玻璃透明区;c)A柱;d)三种状态(空载状态、设计状态和满载状态)的地面线。
5.2 布置检查步骤5.2.1 确定V1和V2点V1和V2点的坐标按下列公式确定:(V1&V2)X=(L31-1)-169.021+10.281641*(A40)-0.032032*(A40)2 (V1&V2)Y=(W20-1)-5(V1)Z=(H70-1)+692.0944+0.398747*(A40)-0.059301*(A40)2(V2)Z=(H70-1)+616.0944+0.398747*(A40)-0.059301*(A40)25.2.2 确定P1、P2和Pm点P1和P2点的坐标按下列公式确定:(P1)X=(L31-1)-A+10.281641*(A40)-0.032032*(A40)2(P2)X=(P1)X=28其中,A值查下表得到:(P1)Y=(W20-1)-20(P2)Y=(W20-1)+47(P1&P2)Z=(H70-1)+654.11757+0.398747*(A40)-0.059301*(A40)2对于右驾驶,Y坐标公式中分别使用+20和-47,其余不变。
在确定了P1、P2点后,用直线连接P1、P2点。
过R点的Y平面,求该平面与P1P2直线所得的交点即为P m点。
5.2.3 绘制眼椭圆5.2.3.1 确定眼椭圆中心β=18.6-(A19)X=(L1)+664+0.587(L6)-0.176(H30-1)-12.5(t)+0.473*(中国人体平均身高-1686)*(cos(β))Y=(W20-1)±32.5Z=(H8)+638*(中国人体平均坐高)+(H30-1)5.2.3.2 确定眼椭圆三轴尺寸眼椭圆三轴尺寸:表1 眼椭圆三轴尺寸注:表1中的眼椭球三轴轴长是按美国人体确定的。
对于中国人体,其眼椭球三轴轴长比美国人体的略小,用符合美国人体标准的眼椭圆不会影响布置设计。
图1 眼椭圆5.2.3.2 绘制3D眼椭圆绘制步骤:a)按5.2.3.1确定的眼椭圆中心坐标画出左、右眼眼椭圆中心点;b)过左眼眼椭圆中心点绕Y轴负偏转β角做出眼椭圆的三轴(见图1);c)分三个眼椭圆坐标面按表1中的坐标值分别绘出椭圆(要考虑座椅滑轨水平调整范围大小);d)用CATIA曲面功能合成三椭圆为左眼眼椭球;e)利用平移复制命令做出右眼眼椭球。
5.2.4 前视野区检查5.2.4.1 前视角及前挡风玻璃透光区检查a)过V1点分别做Z0平面和Y0平面的平行平面Z’面和Y’平面;b)Z’面与挡风玻璃左黑边边界相交得交点a点,做a点与V1点的连线,测出该线与Y’平面的夹角——前左视角;c)Y’面与挡风玻璃上黑边边界相交得交点b点,做b点与V1点的连线,测出该线与Z’平面的夹角——前上视角;d)Y’面与挡风玻璃下黑边边界相交得交点c点,做c点与V2点的连线,测出该线与Z’平面的夹角——前下视角;e)仅当同时满足左视角不小于17°、上视角不小于10°和下视角不小于6°的条件时,前视角及前挡风玻璃透光区才能满足要求。
图25.2.5 前视距检查a)做眼椭球在Y’平面上的投影——眼椭圆;b)在Y’平面内做前视野的极限下视射线,该线应满足与眼椭圆的下弧线相切且不会穿过眼椭圆前方车辆上的任一非透光部分的条件;c)以设计载荷地面线为参考,用求极值点的方法求得车辆的最前点及垂直于设计载荷地面线的平面(车辆最前点平面);d)测量前极限下视射线与设计载荷地平面的交点,与车辆最前点平面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即为前视距。
前视距应在小于等于8m的范围内。
图35.2.6 驾驶员前方180°内视野检查a)过V1点做平行于Z0平面的平面;b)过V2点向正前方、左侧、右侧分别做向下4°的平面;c)上述两层面之间除A柱、三角窗分隔条、车外无线电天线、后视镜和风窗玻璃刮水器等造成的障碍外,不得有其它障碍。
图45.2.7 A柱双目障碍角检查a)如图5,过P m点做向前上2°和前下5°的平面,分别截A柱得二截面S1’和S2’;b)分别在S1’和S2’截面上找到最前点O1和O2点;c)分别过O1和O2点做平行于Z0平面的平面截A柱得二截面S1和S2(S1和S2分别各自含有驾驶员侧A柱截面和乘员侧A柱截面两个部分);d)过P m点做Z0平面的平行平面Z m平面;O1O2图5e)将S1和S2截面均投影到Z m平面内;f)如图6,在Z m平面内,过P1点做R=65mm的圆,做同时相切于该圆和S2截面外侧的切线(左切线);g)在Z m平面内过P1点做半径R=104mm的圆弧,交切线的交点即眼点E1,过E1点向右做半径R=65mm的圆弧,交R=104mm的圆弧的交点即为E2点,过E2点做相切于S1截面内侧的切线(右切线);h)测量两条切线的夹角即为左侧A柱的障碍角;i)在Z m平面内,以P2点为中心按前述方法可测量右侧A柱的障碍角,不同的是先做过E4点的右切线,后做过E3点的左切线。
图65.2.8 挡风玻璃A、B区5.2.8.1 挡风玻璃A区图7a)如图7,将过V1点的Z平面绕过V1点平行于Y轴的直线做上转3°平面,该平面与挡风玻璃外表面的交线是A区的上边界。
b)将过V2点的Z平面绕过V2点平行于Y轴的直线做下转1°平面,该平面与挡风玻璃外表面的交线是A区的下边界。
c)过V1V2线分别做Y平面绕V1V2线左转13°和右转20°的平面,该二平面与挡风玻璃外表面的交线分别是A区的左边界和右边界。
5.2.8.2 挡风玻璃B区类似的,B区可以参照A区的方法按图8中的参数作出。
图86 设计输出6.1 基本点坐标6.2 测量参数及评价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