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汽车法规校核(内外后视镜视野校核)
汽车法规校核(内外后视镜视野校核)
(2) 以95% 2-D眼椭圆的主视图为平面基准,建立草图。
(3) 将后视镜的中心点和轮廓线投影在草图上。
(4) 以后视镜的中心点为圆心做外切于较远眼椭圆的圆弧,其切点为E1’。
(5) 将点E1’向Y方向平移到另外一个眼椭圆的相应位置,得到点E2’ (E1’与E2’相距64.6mm)。
(6) 以线段E1’E2’的中心点为端点,向后做长度为98mm的直线,此直线的另一个端点为点P。
4.3 校核方法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4/90 返回目录
4.3.1. 后视镜可调 此部分校核可根据后视镜功能定义来确定是否具有可调功能。
4.3.2. 后视镜镜面尺寸 ➢GB & ECE 1. 圆角半径的校核 (内外后视镜相同): 要求镜面框架圆角半径不小于2.5mm (图4-3) 。
Section 01-01 01
注:本指南仅适用于乘用车。
4.2.1. 后视镜可调性
➢ GB与ECE要求相同:后视镜必须可调; ➢ FMVSS:后视镜必须能水平和垂直方向调节。
4.2.2. 后视镜镜面尺寸
1. 内后视镜 ➢ GB与ECE要求相同,要求如下:
(1) 后视镜镜面边框圆角半径≥2.5mm,若镜面超出边框,则镜面边缘导角半径≥2.5mm; (2) 能在反射面上绘出a为底边,高为40mm的矩形:a = 190/(1000/r +1) (r定义见表4-1); ➢ FMVSS:无规定。
r=90mm
α L2
r=70mm
L1 中间眼点
图4-8
图4-9
➢ GB
如果后视镜转轴距离三角块外表面距离≤ 90mm,则满足GB。如图4-9 (蓝色圆柱) 所示,此状态 不满足GB要求。
➢ECE
如果后视镜转轴距离三角块外表面距离≤ 70mm,则满足ECE。如图4-9(绿色圆柱) 所示,此状态 满足ECE要求。
➢ FMVSS 如果左外后视镜为平面镜;对于右外后视镜,889mm ≤ r ≤1651mm,且ri与r之差小于0.125r,
则满足FMVSS。
4.3.4. 后视镜位置校核
1. 绘制驾驶员的眼点 ➢ GB & EC:过95%驾驶员R点做+Z向且长度为635mm的线段,过该线段上端点左右侧 (Y向) 32.5mm处做两个点即为眼点 (图4-6) 。
➢FMVSS:无要求。
4.3.5. 后视野校核 校核后视野时FMVSS与GB & ECE用的眼点不同,眼点绘制方法已在图4-6、图4-7中表述,
下文中再提到“眼点”时不再解释。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后视镜视野校核
➢ 内后视野校核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8/90 返回目录
4.2.3. 后视镜镜面曲率要求 1.曲率半径定义,如表4-1所示: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后视镜视野校核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2/90 返回目录
r
反射面的曲率半径
ri
反射面某一点上的基本曲率半径
表4-1
rp
反射面某一点的曲率半径,指ri的算术平均值 (rp=(ri+ri')/2 )
➢ FMVSS: (1) 驾驶员侧:必须能看到眼点后方10 700mm处路面上2 400mm宽的路面(running order) ; (2) 副驾驶侧:当内后视镜无法满足要求时,副驾侧后视镜起补充作用 (实际操作中,按主驾侧视
野要求来校核) 。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后视镜视野校核
左眼点
右眼点
65mm 635mm
图4-6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后视镜视野校核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6/90 返回目录
➢FMVSS:根据95%的2-D 眼椭圆和后视镜镜片位置来确定眼点,如图4-7所示。
(1) 根据SAE标准 j941-1997,附录A 绘制出乘用车的95% 2-D眼椭圆。
a) 最小宽度不小于30mm; b) 最小曲率半径r不小于190mm。
➢ FMVSS:
(1) 内后视镜与驾驶员侧外后视镜:必须是平面镜; (2) 对于右外后视镜,可以是平面镜也可以是曲面镜,如是曲面镜,必须满足一下要求:
a) ri与r值之差不得超过0.125r; b) r应不小于889mm,也不超过1651mm。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后视镜视野校核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7/90 返回目录
2. 外后视镜中心与眼点的夹角确定(GB & ECE) (图4-8)
过眼点做XY平面,将后视镜中心或重心投影到该平面,过左右眼点的中间点与后视镜中心投 影点连线L1,并通过眼点中间点在水平面做纵向线L2,L1 与L2的夹角α即为所求夹角。若此夹角 ≤55 °,则满足GB & ECE的要求。
Z轴 Y轴 X轴
镜片可用边界 镜片边界
图4-10
图4-11
(2) 在转动过的后视镜镜面边界上取若干个点,过这些点做后视镜镜面的法线 (图4-12) 。 (3) 分别做驾驶员左右眼点与镜面边界点的连线,此为驾驶员的视野入射线 (图4-13) 。 (4) 根据驾驶员视野入射线和发现做反射光线,并加以延长 (图4-13) 。
2. 外后视镜 ➢ GB与ECE要求相同,要求如下:
(1)后视镜镜面边框圆角半径≥2.5mm,若镜面超出边框,则镜面边缘导角半径≥2.5mm ; (2) 能在反射面上绘出a为底边,高为40mm的矩形:a = 130/(1000/r +1) (r定义见表4-1) ; (3) 能绘出与(2)中矩形高平行的线段,其长度为70mm。 ➢ FMVSS:无要求。
1. 测量r值:在CATIA软件中可直接测得。 2. 测量ri 值:在镜片上多处截曲线,并测量其曲线各处的曲率半径ri (可直接在CATIA软件中测得)。 ➢ GB
如果r ≥1200mm, ri与其平均值rp之差,以及rp与r之差,均小于0.15r,则满足GB。 ➢ ECE
除了需满足以上GB的要求外,如果外后视镜增加有额外的非球面镜,则需校核该镜面: 最小宽度应 ≥ 30mm,最小曲率半径应≥ 190mm。
后视镜视野校核
后视镜视野校核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1/90 返回目录
4.1 输入与设定信息
做驾驶员前视野法规校核,需要如下数据: ➢ 驾驶员数据 (95%人体,整车坐标) ➢ Running order 地面线 (整备质量加驾驶员),以及G.V.W.地面线 (满载) ➢内后视镜相关3D数据:内后视镜总成,后风挡玻璃 (带黑边),衣帽架总成,高位制动灯,后排 座椅头枕等; ➢ 外后视镜相关3D数据:外后视镜总成,后视镜三角块,门护板内三角块,玻璃导轨及呢槽,四 门外板,侧围,后保。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法线 图4-12
左眼点
右眼点
图4-13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后视镜视野校核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5) 根据延长线做包络,此包络即为后视镜 理论上反射区域。 (6) 调整后视镜X、Y、Z轴的转动角度,使 得反射光线的包络基本上与后风挡玻璃的透 明区相交,如图4-14所示,即可认为内后视 镜镜片的位置调整完成。
FMVSS无要求。
3. 外后视镜超出整车宽度测量(GB & ECE)
通过整车最外侧点(不包含后视镜)做XZ平面,并量取后视镜最外侧点到该纵向面的距离Δw, 图可见第4页,图1-1。若Δw ≤ 200mm,则满足GB & ECE的要求。
FMVSS无要求。
4. 外后视镜转轴与车身距离测量 通过后视镜回转轴线分别做半径为90mm和70mm的圆柱 (图4-9) 。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后视镜视野校核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3/90 返回目录
2. 外后视镜
图4-1
➢ GB (图4-2)
(1) 驾驶员侧:必须能看到眼点后方10 000mm处路面上2 900mm宽的路面(running order); (2) 副驾驶侧:必须能看到眼点后方20 000mm处路面上4 000mm宽的路面(running order) ; (3) 由车身、把手等外部构件造成的视野遮挡不得超过上述规定视野要求的10%。
1. 确定内后视镜的镜片位置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由于后视镜是可调的,为了使后视镜的位置达到最佳,需要先对后视镜进行调节。
(1) 内后视镜的调节机构一般为球铰链,以后视镜球铰链的球心为中心,分别作X、Y、Z向的轴线 (图4-10),并将镜片分别绕X、Y、Z轴转动(转动角度可自定)。
注意:一般结构的后视镜外壳会包裹部分镜片,这部分是不可用的,故需要在软件中将可用部分 的镜片抽取出来,如图4-11所示,然后再将可用部分的镜片进行转动。
2. 镜面的曲率要求
➢ GB:内外后视镜的要求相同。
(1) 后视镜的反射面必须是平面镜或球状凸面镜。 (2) r不得小于1200mm; (3) ri与rp值之差,以及rp与r之差,均不得超过0.15r;(如果r ≥3000,则可放宽为0.25r)。
➢ ECE:
(1) (2) (3)与GB要求相同; (4) 如果为了满足视野,外后视镜上可额外增加一个非球面镜,该镜面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绘制与矩形高平行的线段,长度为70mm。镜片若能包含几何体(如图4-5所示),则满足 GB和ECE。
40mm
a 图4-4
40mm
a
70mm
图4-5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S:无要求。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5/90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