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型企业融资贷款难

中小型企业融资贷款难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主要分为企业本身方面和金融行业两个方面:
其中企业本身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大多经营规模小,发展方向盲目,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二是经营缺乏稳定性,中小企业往往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潜力不大;三是企业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家庭式管理和道德风险问题,会计信息缺乏应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缺少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督;四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中小企业自由资产少,可抵押物更少,且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同时,缺乏完备的信用担保制度,担保难落实。

目前看来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是造成其融资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目前我国企业整体上信用体系不完善,有些中小企业根本不讲信用,这样自然就打破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良好循环,同时中小企业财务自身约束力不强,常常改变借贷资金用途,这又使其失去了“二次”借贷的可能。

信用体系的缺失对银企关系的影响已经在很多方面显现了出来。

银行作为信贷资金的提供者,并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而使用资金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信息方面比银行拥有更多的优势。

因此,中小企业就有机会在贷款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或者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银行的利益,使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

比如说贷款申请上写着流动资金,而真实用途却是用来还其他的债务。

这样的话银行就会承担更大的风险。

反过来,银行当然会对自己的风险想方设法进行控制,这场拔河的结果就是银行的贷款门槛越升越高,中小企业的资金龙头被越拧越紧
而在金融行业方面,随着央行加息,银行为了自己的资金安全和利润,往往会选择一些风险小的企业来进行业务。

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大,难以把控。

特别是小企业,一旦产生问题破产的话,就没人管,所以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就没有办法得到保证。

而国有的大企业就不一样,一旦出了问题,国家还会来重组,还会来进行一些措施,解决一些贷款难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经营体制下,银行为降低风险,必然会要求中小企业在提供了足够的抵押物后才敢放款,另外银行从运营成本考虑,做中小企业贷款将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也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一些银行想做,而又觉得心里没底的企业就会交给担保公司。

而担保公司因为存在代偿问题,所以对于这些企业也会提高门槛,在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前提下才会做。

这就形成了大型企业金融行业竞争激烈,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现状。

而在国外,政府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很多金融措施
其中政府制定法规、设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清障铺路型和者以日本为代表的扶持型两种。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而不是融资功能。

政府一般不是将资金直接注入小企业,而是鼓励、扶持和督促金融机构向小企业融资。

政府对小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1通过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障碍。

如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中小企业投资奖励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2向商业金融机构提供涉及小企业融资的“最后贷款”;3对商业金融机构向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及其他服务。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归于小企业管理局(SBA),并在各州设有机构。

SBA自身不直接对小企业融资,它的任务是“为小企业争取平等的竞争条件,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经济群体”。

大多数发达国家除专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外,还有政府出资成立专门为中
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如日本政府在战后相继成立了3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政策性金融公库系统;包括国民金融公库、工商组合金融公库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

日本政府通过设置一整套政策性金融体系,并以较之民家金融机构有利的条件直接向中小企业融资。

在中小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中,以政府直接投资比例衡量,日本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

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中小企业协调组合法》、《中小企业安定法》、《中小企业基本法》等。

以上是国外的应对方法,而对于国内,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
因为中小企业客观来讲本身的信誉不是太高,为了让银行给它贷款,必须要有人给它担保,建立征信体系虽然为了打破银行和中小企业的放贷僵局,但应该参与这项制度建设的并不仅仅限于银行和企业。

工商和税务部门同样掌握着关于企业信用的重要信息,只有把它们的信息整合进来,征信体系才能更准确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

尤其,当一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资金管理不规范的时候,这种信息互联整合的价值也就愈加凸显了出来。

2、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素质、增强信用观念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做起,苦练内功,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改善自身融资条件。

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保护企业的资产完整,减少舞弊行为。

建立能正确反映财务状况的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同时积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换机制。

强化信用观念,提高自觉还贷意识,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3、培养中小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

这就有助于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因为它们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融资,客观条件使中小金融机构不可能与大中型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是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承受的,并且它们在和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合作中,增加了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有助于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安排
首先,要加强中小企业经营和融资的法律法规建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完善并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配套法规,使中小企业经营与融资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其次,修订《合同法》、《破产法》并强化其执法力度,硬化企业还贷机制,坚决抵制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再者,进一步完善有关金融法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扶持。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是当今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弱肉强食的今天,资金问题往往能够使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法立足,以趋于消亡。

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基础上认清内部问题,把握外部制约因素,则会助中小企业走出“瓶颈”,扭转当前困难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