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烛之武退秦师教参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
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
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二、问题探究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2.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
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此为一波。
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
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
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
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
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
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也撤了兵。
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t三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关于练习一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予,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予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
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
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
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朝——早晨亡——灭亡厌——满足国——国家戍——戍守夕——晚上危——危险师——军队及——达到辞——推辞三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建议一、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作适当介绍,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二、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
二、可用“解题导人法”,先解释《烛之武退秦师》这个题目,抓住“退”字,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然后提问: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有关资料一、作者、作品《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叉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背景材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