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附习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附习题)
这样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来安排 顺序,有详有略,可使文势掀起高潮,体 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作者运用了哪 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 “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 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 所向无敌的气势。
1.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1)用词准确。例如,敌军一部分被歼灭, 另一部分被击溃,作者不是一概说“歼灭”或 “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再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 为”用得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很巩固 的”,“很”字,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2)语言精练。一是能用单音节词则 不用双音节词,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汇。 例如,“至发电时止”简洁有力,如果写 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 “余部”这一军事术语在文中指未渡江的 部队,既确切又具体。
新闻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 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
新闻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及 时性、准确性。
新闻的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 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专指消息。
消息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 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写作消息要迅速及 时,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也可有适当 的细节描写与议论。
芜湖( wú )
荻港( dí )
诸城( zhū )
溃退( kuì)
摧枯拉朽( xiǔ )
◆词语集注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 被迅速摧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 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 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1 消息二则
1. 了解消息的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六要 素”。 (重点)
2. 明确本文的“六要素”,体会消息精练、 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 用。 (难点)
3. 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 雄气概,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首先作者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 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 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从侧面反衬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接着又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 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 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诸城进击中”。从正面表现人民解放 军的锐不可当。
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 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 局的战况,从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兵力、战 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具体交代 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人数、区域以及战果。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消息正文部分的典型结构是“倒金字塔 结构”,即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事实。
消息写作的“六要素”:when(何时)、 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 why(何故)、how(如何)。
消息的主要特征: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 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等,形象地再 现了战斗的场景。四字短语音节短促,生动而有 气势,与所表达的人民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 相得益彰。
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探 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 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 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 十分危急。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 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 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 的渡江情况。
本文消息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2. 这则消息语言非常凝练,文中第四句的 描写有无必要?有什么表达效果?
消息的语言讲究准确、凝练,但不 等于不可以有文采 更不等于不能描写。 只要这种描写是客观的,它就能起到准 确传递信息的作用。“风平浪静”“万 船齐放”“直取对岸”既是客观的描写, 更传达出作者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作者用精短的描写展现了人民 解放军作战的整体态势,而不去具 体铺叙、说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 效果,非常凝练。
“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正 向”表明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速度快, “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 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1.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民解 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的。
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方法来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
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 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 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 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人民解 放军破敌、进击的态势。结语一句话流露出人民解 放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2.四字短语,简洁有力。 文章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摧枯拉朽”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 的事实,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将士英勇善战、 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胜 我 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
利三 南十 渡万 长大
主体:阐释具体内容
敌军:纷纷溃败 我军:直取对岸
江 军 结语:发出豪迈号召
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
1.叙事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
锐不可当(dānɡ)
泄气( xiè )
督战( dū )
歼灭(jiān)
要塞( sài )
◆多音字 sāi( 塞子)
塞 sè( 闭塞)
sài( 要塞)
hénɡ( 横竖 )
横
hènɡ( 蛮横)
◆词语集注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泄气:泄劲。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
事件:渡江
结果:渡过长江
再读课文,思考:“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经,表明解放军三 表明三十万人是一 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个概数,不是确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 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 志,纷纷溃退。
“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朗读课文,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含了什么新闻要素?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十万人渡过长江。 时间:二十一日 人物:人民解放军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 勇善战,锐不可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 都很泄气。
议论的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 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 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 的反动本质,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和政治 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从全文来看,这一句描写很有必要, 它从我方的角度补充展现了战斗的情况, 全面表现了第一天的战斗。“风平浪静” 写战斗的自然条件,是对“何时”“何地” 的补充;“万船齐放”写人民解放军参战 人数之多、动用船只之众,是对“何人” 的补充;“直取对岸”写我军作战之勇、 进展之快,是对“如何”的补充。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3)文白相间。文章报道的是重大战役, 因此用语庄重、严肃。例如“所遇之”“甚 为”“诸县”等。同时作者又适当地使用口 语,使文章流畅朴实。例如,作者在说到国 民党官兵的情绪时,非常口语化,用“不想 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样平实朴素的语气叙述。语言文白相间, 或雅或俗,富有韵味。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 社2014年版),原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 日报》。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 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 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 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 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 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 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 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 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这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 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样安排 的详略又是怎样的?
首先,在时间上,中路军最早渡江,所 以先写,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抵抗都很微弱;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 并能合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是详写。
而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敌人的 防线比较巩固,战略意义比较重大,所以 将东路军的激战放在最后写,详写。
2. 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 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 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你认为这种观点正 确吗?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观点正确,因为消息报道 用事实说话,字里行间带有感情, 就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因而不应在 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