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第一章
4、计算公式:
(1)热辐射公式: ②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俗称温度四次方定律)(P3) (黑体) r AT 4
(实际物体) σ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常量或黑体辐射常数, σ=5.67×10-8 W/(m2.K4)。 ε称为该物体的发射率(习惯上称为黑度), 表示物体辐射能力接近黑体的程度 实际物体 黑体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三、热辐射(简称辐射)
1、定义:(P3)
(3)辐射传热: 物体之间相互发射和吸收辐射的综合效果就造成了物体间 以热辐射方式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
传热,习惯上称为辐射换热。
第七章 辐射传热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三、热辐射(简称辐射)
2、特点:
r AT 4
0 1 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4、计算公式:
(2)辐射传热公式:(P3) 辐射传热热流量必须同时考虑物体的发射和吸收,即要算 收支总账。 ①两个面积均为A的平行近距放置的黑体表面间的辐射传热:
Φr=σA(T14-T24)
②一非凹小物体A1与外围大空腔之间的辐射传热热流量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三、热辐射(简称辐射)
1、定义:(P3)
(1)辐射: 物体中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而以电磁波的方式传递能量的 过程称为辐射。被传递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2)热辐射: 物体会因各种原因产生辐射,其中由于自身温度或热的原 因而产生的辐射称为热辐射。 换句话说,热辐射的电磁波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 状态改变时激发出来的。
c hc At hcdlt w t f
1017 .4W
6 3.14 0.15 12 60 30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管道辐射散热量为
r 1A T14 T24 1dl T14 T24
0.9 5.67 108
如水冷式柴油机气缸和冷凝器:
图1-4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例1-1 一块厚度δ=50mm的大平板,两侧表面温度分
别为tw1=200℃和tw2=100℃,试求不同材料时的导热热 流密度: (1)λ=389W/(m· K)的铜材; (2)λ=46W/(m· K)的钢材; (3)λ=0.13W/(m· K)的石棉;
计算结果表明:铜是热的良导体, 而石棉则可起到一定的隔热保温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例1-2 直径为150mm的蒸汽管道有12m的长度通过机舱,机舱温 度为30℃,管道外壁面温度为60℃,发射率为0.9,与周围空 气间的对流传热系数为6W/(m2· K),试分别计算蒸汽管道在机舱 内的对流散热量、辐射散热量和总散热量。 解:管道对流散热量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一、热传导(简称导热)(P2)
1、定义:
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依靠分子、
2、特点:
①纯导热各部分之间无宏观的相对位移;
②无能量形式的变化; 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发生。
第一章 绪论
②同时受热量传递规律和流体流动规律的支配。 ③是换热的基本过程之一,工程应用十分广泛。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2、特点:
①流体各部分之间有宏观相对位移; ②与流动状况有关; ③无能量形式变化; ④包括边界层中的导热和主流中的对流。
3、机理:
分子的随机热运动和边界层内的成团运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三、热辐射(简称辐射)
2、特点:
(3)热辐射是物质的固有特性。 ①物体间有温差时:高温物体将热量传给低温物体。 ②物体温度相同时:物体辐射出去与吸收进来的能量相等, 处于动平衡状态,辐射传热量为零。 (4)温差对辐射传热的影响更明显。 ①导热和对流传热:Φ∝Δt ②辐射传热:Φ∝Δ(T4)
Φr=ε1σA1(T14-T24)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4、计算公式:
(3)表面传热系数h(P3) ①表面传热: 工程实际中,一个物体表面常常既有对流传热又有辐射传 热,这种对流与辐射同时存在的复合传热现象称为表面传热。
②表面传热系数: 对于辐射传热与对流传热互不干扰的表面传热,总热流量 应为辐射传热量Φr与对流传热量Φc之和 ,即: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总传热过程 一、定义(P5)
总传热过程是指高温流体通过固体壁把热量传给另一侧低 温流体的热量传递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总传热过程工程应用十分广泛。 热量通过固体壁纯属导热,而流体与壁面之间则是对流传 热(对于液体),或者是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的复合传热(对 于气体),因此:
传热过程通常包括两种或三种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1、定义:(P2)
(1)热对流: 由于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 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①只能发生在流体中,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热对流
②是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工程中很少单独存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二、热对流(简称对流)
1、定义:(P2)
(2)对流传热: 流动着的流体与所接触的物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习惯上称为对流换热。 ①既有流体分子间的微观导热,又有流体宏观位移的热对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一、热传导(简称导热)(P2)
(2)Fourier公式
A
q
tW 1 tW 2
tW 1 tW 2
λ称为热导率或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 热能力大小的物性参数,单位为W/(m.K)
图1-2 平壁一维稳态导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二、热对流(简称对流)
第一节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比较:
例如:
500℃
20℃
工程热力学—平衡态可逆过程 —热功转换规律 —平衡温度T 传热量Q 传热学—非平衡态不可逆过程 —热传递规律 —传热速率Φ 图1-1 温度场t=f(x,y,z,τ) 传热时间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稳态热传递过程和非稳态热传递过程
3.14 0.15 12 60 273
4
30 273
4
1115 .5W
总散热量为
c r 2132 .9W
计算结果表明,管道表面温度不高,其辐射散热量与对流 散热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必须同时予以考虑。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 热量传递规律
热量传递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常见的现象 在船舶轮机工程中应用广泛
二、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比较:
同属工程热物理学科,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热物理现象的客观规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比较:
稳态热传递过程: 温度分布不随时间而变 (稳定工况运行) 非稳态热传递过程: 温度分布随时间而变 (起动、停机、变工况运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四、任务:
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传热 1、计算热流量 削弱传热 现象判断 2、确定温度分布 温度控制 其他计算 改善设备运行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1)辐射传热是非接触传热。 ①导热和对流传热都必须由冷热物体直接接触 或通过中间介质相接触才能进行; ②而辐射传热不依靠物质的接触而进行热量传递, 且以光速传递,在真空中最为有效。 (2)辐射传热过程伴随着能量形式的两次转化,即: ①发射时:热力学能→辐射能 ②吸收时:辐射能→热力学能
第七章 辐射传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解: 由公式 q
(1) q 389
tW 1 tW 2
可计算
200 100 7.78 10 5 W/m2 0.05 200 100 4 q 46 9 . 20 10 (2) W/m2 0.05
200 100 2 q 0 . 13 2 . 60 10 (3) W/m2 0.05
例1-3 某钢板的发射率为0.8,表面温度等于室温为27℃, 试计算钢板的辐射热流密度。此时,钢板与环境之间的辐 射传热热流密度又为多少?
解:钢板的辐射热流密度为:
r 4 8 4 qr T 0.8 5.6710 27 273 367.4 W/m2 A
此时钢板与环境温度相同,处于动态平衡,因此辐射传热 热流密度为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三、热辐射(简称辐射)
1、定义:(P3)
(2)热辐射: ※温度高于0K的所有物体都在不断地将自身的热能转换为辐射 能向外发出热辐射。 ※同时亦不断地吸收周围物体投射到它上面的热辐射, 并把吸收的辐射能转变成热能(热力学能)。 ※因此说热辐射是物体的固有特性,是热传递基本方式之一。
Φ=Φr+Φc=hrAΔt+hcAΔt=(hr+hc)AΔt=hAΔt
表面传热系数: 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r hc
表面辐射传热系数 hr 单位W/(m2.K) 表面对流传热系数 hc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工程实际问题:
要进行传热计算首先要学会传热分析,分析一个复杂的实 际热量传递过程由哪些串联环节组成,以及在同一环节中有哪 些热量传递方式并联地起作用,并能分清主次,这是求解实际 热量传递问题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