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理论
5.就創造力而言,資優教育最重要的課題是: (1)協助資優教育學生和青少年能更加地自 我實現,以及成為創造的個體。 (2)使資優學生和青少年對於社會更有創造 性的貢獻。 6.創造被視為一種高層次的能力,此種能力不 是全有全無的問題,而是多或少的問題;因 此,培養或啟發創造思考能力是教師的重要 職責。
創造力的理論與運用
概述
1.智力和創造力不能劃上等號:高智商者不代表 就是高創造力者。 2.戴維斯和瑞姆提到,如果我們以智商篩選最高 的1%至5%進入資優班,可能會遺漏許多高創 造力的學生,原因是高創造力的學生,比在智 力上表現出色的學生較不易被提名為資優。 3.史騰柏格曾指出智力和創造力的的相關是.55。 4.門檻觀念(threshold concept):智力的基本 水平對於創造的產品是有必要的,高於那個門 檻,測得的智力和創造力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創造是腦功能的統合
1.克拉克(Clark)指出創造力是思考(thinking)、感覺 (feeling)、辨識(sensing)和直覺(intuition)等腦功能的 組合。 2.就思考的狀態而言,其思考是合理的、可測量的,可以發展 成精緻的、有意義的產品。 3.就感覺的狀態而言,這是情緒上的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的過 程;創造者釋放情緒能量,轉化這些能量給消費者,並引出 情緒反應。 4.就辨識的狀態而言,這也是指個人創新產品的才能,他需要 高度的身體或心理發展,以及才能領域的技巧。 5.就思考的直覺而言,這是一種高度的意識狀態,也可能是人 類認知的最高形式;直覺之於創造力首先能鬆弛,其次要能 想像,最終則需要高度意識的發展。
3.托倫斯(Torrance)則認為創造思考包含下列 幾個階段: (1)覺知問題或困難 (sensing 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2)對於問題做出猜測與假設 (making guesses or hypotheses about the problems) (3)評鑑假設並加以修正 (evaluating the hypotheses, possibly revising them) (4)溝通結果 (communicating the results)
原版 (1956)
修訂版 (20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創造力的本質
1.創造力是人類最吸引人的、最複雜的、最神秘 的特質之一。 2.歐斯朋把創造力比喻為埋藏在人類腦中的金礦。 3.創造推動人類文化或文明的進步。 4.創造表現的標準: (1) 獨創的 original(或新的 new、新奇的 novel、不尋常的unusual) (2) 有價值的 valuable(或是適當的 appropriate、實用的 practical、有用的 useful、重要的significant)
創造是一種心理能力
1.擴散思考 (divergent thinking) 指個體思考解決問題 時,可同時想到數個可能的答案,而不侷限於單一答案, 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特(Guildford)認為擴散思考乃是 人類創造力的基礎。 2.擴散思考包括四種因素: (1)流暢性 (fluency):產生許多點子。 (2)變通性 (flexibility):產生不同種類的點子。 (3)獨創性 (originality):產生獨特、不尋常的點 子。 (4)精密性 (elaboration):增進充實原有的點子, 力求完美周延。
5.崔芬格 (Treffinger) 和愛薩克森 (Isaksen) 修正歐斯朋 (Osborn) 的模式提 出創造性問題解決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 模式: (1)發現混亂 (mess-finding) (2)尋找資料 (data-finding) (3)發現問題 (problem-finding) (4)尋找想法 (idea-finding) (5)尋求解決方案 (solution-finding) (6)尋求接受 (acceptance-finding)
4.威廉斯強調知識的重要和基於認知的心 智操作過程,他包括擴散性、生產性, 和聯想性思考、評鑑及溝通技能。 5.賈馥茗指出:「創造力是利用思考能力, 經過探索的歷程,藉敏感、流暢與變通 等特質,做出新穎與獨特的表現」。
人格特質的觀點
1.托倫斯(Torrance)認為創造能力高的人,其 人格特徵是:好奇、獨立思考判斷、誠實、堅 持、勇氣和願意冒險。 2.巴朗 (Barron) 和哈靈頓 (Harrington) 認為 高創造力的人格特質是: (1)重視經驗中美的品質;(2)興趣廣泛; (3)喜歡複雜的事物;(4)精力充沛;(5) 能獨立判斷;(6)有高度的自主性;(7)具 直覺性;(8)自信心;(9)有解決或調適內 在衝突和矛盾的能力。
4.基庭 (Keating) 的創造力四階段論: 內容知識 (content knowledge)--創造者在 其領域所具備的工作知識。 擴散思考 (divergent thinking)--基庭強 調的是流暢和變通。 批判思考 (critical analysis)--它與創造 思考並不相衝突,主要是找出最可能的點子。 溝通技巧 (communication skills)--將創 意具體化,並與人分享。
布魯姆 (Bloom) 的認知分類模式
評鑑 evaluation 綜合 synthesis 分析 analysis 應用application 理解 comprehension 知識 knowledge 創造 create 評鑑 evaluate 分析 analyze 應用 apply 瞭解 understand 記憶 remember
創造是心理活動的歷程
1.創造的歷程:一個人字思考的產生,以致於創造概 念的形成過程;產生創意的過程與階段。 2.斯皮爾曼(Spearman)認為創造性的思考,基本上 是意識和潛意識的操作過程。
3.瓦拉斯 (Wallace) 定義創造的歷程有四階段: 準備期 (preparation) 指創造思考形成前,對問題相關知識的理解與累積。 醞釀期 (incubation) 在準備期得不到結果而將問題暫時擱置;亦即是將問 題引起的心理困惑暫時的排除於意識之外,在這種情 形之下,問題引起的創造思維表面看似乎停止,但事 實上它仍在潛意識中進行。 豁朗期 (illumination) 經過潛伏醞釀之後新觀念可能會突然出現在意識之中, 此一現象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靈感。 驗證期 (verification) 問題豁然貫通之後,經由邏輯推理或付諸行動,以考 驗、修飾這創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