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预设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预设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预设
聆听了学校一位老师执教魏巍《我的老师》一文后,我想借此谈一谈语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

魏巍的《我的老师》,不论是选材谋篇、结构安排、详略处理,还是语言运用、情感表达,都堪称匠心独运。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和感悟,不仅能体会到文章所流露出的深厚情感,而且还能学会一些写作技巧,从而收到既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又启发教育学生的双重效果。

课堂上,这位老师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

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听了三名学生的理解后,老师进行了板书概括: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在睡梦中去找老师。

接着,老师又提出问题,哪几件事是详写?哪几件事是略写?
学生们很快举起了手,老师叫一位学生回答。

这位学生回答说:前五件事是略写,后两件事是详写。

然后,老师又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位学生回答干脆明了:我和他的理解一样。

言外之意是我赞同这个男生的理解。

老师
听了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位女生说:“前五件事作者写的文字少,后两件事作者写的文字多。

”老师听了很高兴,还让全班同学送给她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

随后,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看文中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们读完后,七嘴八舌地开始说了:“表达了老师爱学生”“表达了我也爱老师”“表达了我想念老师”……有位学生说:“文中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的感情。

”老师在黑板上也板书了“师爱生,生也爱师”七个字。

最后,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直到下课铃响。

我对这位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详写与略写”的做法持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详写与略写”显然不到位,以“文字多少”来判断详写略写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合理,也不全面准确。

文章选材的详略取决于文章表达主题思想(中心思想)的需要,与主题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次要的略写。

所以,要分析文章的详写与略写,应该先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从文题“我的老师”不难看出,就是“通过对我与老师蔡云芝之间往事的回忆,表达我对蔡老师的爱戴与思念之情”。

回过来看一看文中这七件事吧。

前四件事写“蔡云芝老师爱我们”(所有学生),而不是仅仅只爱“我”一个人,主要表现蔡老师是一位尽职尽责、教育有方和富有爱心的老师,这是第五件事写“我们爱老师”的基础与铺垫,也是为
后面突出主题思想作铺垫,因而都是“略写”。

第六件事是写蔡老师对“我”的“爱与呵护”,是触及“我”心灵的爱,是让“我”感激又终生难忘的爱,这又是第七件事写“我梦中寻师”的缘由,也是表现和升华“我深爱蔡老师,十分想念蔡老师”这一主题的一件事。

后两件事与主题关系密切,必须详写。

这也是为什么要把文题命为“我的老师”,而不是“蔡老师”“一位难忘的老师”一类的缘由。

你看,如果这样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是不是更合情合理些?这样阅读文章是不是读与写同时得到了强化训练?但由于老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到位,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与训练也就不到位。

由此看来,要想让学生学习这一名篇之后,阅读上有所获,写作上有所得,课前就应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1.细读课文,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探究写作目的,明确文章主题)2.作者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哪些材料(事件)?(训练概括能力,探究选材技巧)3.这几件事,作者详写了几件,略写了几件?(学会处理详略)4.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可以随意调整这几件事的次序吗?(学会安排结构)5.仔细阅读,看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师的形象的?(学会学法)
随着这几个教学环节的展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思考讨论与师生对话,通过品味感悟与作者对
话,最后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就能与作者的思维达成一致,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的设计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样解读也符合语文课程的本真与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这样解读与设计更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语文教师只有准确解读文本,才能合理准确地整合教
学内容,设计符合学情、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预案。

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修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