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管肿瘤的影像诊断

椎管肿瘤的影像诊断


脊髓室管膜瘤
脊髓室管膜瘤
脊髓室管膜瘤
脊髓室管膜瘤
脊髓室管膜瘤
脊髓室管膜瘤-诊断与鉴别
1)星形细胞瘤 :多见于青少年,边界不清,
范围广。室管膜瘤多在30岁以后,范围相对 较小,增强后边界清楚。
2)血管母细胞瘤:多偏于脊髓背侧,囊性
成分多,可见明显强化的附壁结节,点状、 索状血管流空为其特征。
血管母细胞瘤
临床:小脑占83%,脊髓少见,约
13%,仅占脊髓肿瘤的1% ~ 5%,多 于40岁前发病,20~40岁为高峰,无 性别差异。主要症状为本体感觉减 退,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进行性偏瘫 或四肢瘫。
血管母细胞瘤
CT:病变脊髓呈低密度,脊髓不规则 粗大,有时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更低 密度为囊变区。增强后肿瘤呈结节状明 显强化。 MRI:T1WI为多发不均匀低信号区, T2WI呈大片高信号灶,随回波时间延 长,肿瘤结节信号衰减,而囊肿信号更 高,囊壁清晰。肿瘤部位脊髓内或其背 侧可见迂曲的流空血管影。
3)神经鞘瘤 4)非肿瘤性病变:多发性硬化、横断性脊
髓炎和脊髓梗死等。
血管母细胞瘤
病理: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良性脊髓
肿瘤,由富含血管的肿瘤结节和囊肿构 成,有时瘤壁可见钙化。囊肿内为清亮 黄色液体,实质肿瘤和壁结节质软,暗 红色,富含小血管。局部脊髓膨大,软 脊膜上可见粗大血管匍匐。镜下瘤结节 内见丰富充血扩张的毛细血管网,网间 为含脂肪或含铁血黄素的基质。50%发 生于胸髓,40%发生于颈髓。80%为单 发。脊膜瘤源自 脊膜瘤脊膜瘤脊膜瘤
脊膜瘤
病理:多为良性,多位于髓外硬膜下,
直径多2~3.5cm,单发,实质性,质地 硬,以宽基底与硬脊膜相连,肿瘤压迫 脊髓移位变形。同脑膜瘤一样可分为多 型,上皮型最多,切片中可见钙化。5% 位于脊膜内外呈哑铃形。中上胸段最常 见,占80%,颈段15%,腰骶段少见。
脊膜瘤
临床:好发年龄13 ~ 82岁,平均56岁,高
脊髓星形细胞瘤
临床:成人第二位、儿童最常见的髓内
肿瘤,平均发病年龄21岁,无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为疼痛,多为局限性,有时为 反复发作的腹痛。晚期可引起神经脊髓 功能不全症状和体征。
脊髓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少数为高密度。脊 髓不规则增粗,钙化少见。椎管可扩大。增 强后不均匀强化。CTM可见脊髓增粗,周围 蛛网膜下腔增宽。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合并 出血囊变时信号不均匀,范围广泛,边界不 清;常位于脊髓后部,偏心不对称,两端常 见非肿瘤性囊变区;增强后实质区明显强化, 一些恶性度低的肿瘤早期不强化,延迟 30~60分钟后出现大范围强化。
峰年龄为50~60岁。女性占80%。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神经痛等。肿瘤生 长缓慢,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复发率10%, 极少数恶变。
脊膜瘤
CT:病灶密度略高于脊髓,圆形或椭圆 形,可见钙化。邻近骨质有增生性改变。 增强后中度强化。 MRI: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 等或略高信号,多一宽基底附着在脊髓 背侧的硬脊膜上,也可位于前方或侧方。 很少超过2个节段。增强后有持久均匀强 化,可见“尾巴”状线形强化。
髓外硬膜下肿瘤:脊髓造影示蛛网膜下腔 充盈缺损、增宽;“杯口征”;脊髓受压。
脊髓内肿瘤: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
脊髓星形细胞瘤
病理:沿纵轴伸展,累及多个节段甚至脊
髓全长,脊髓明显增粗,脊髓纹理消失, 血管稀少,脊髓和肿瘤都变硬,分界不清, 常见偏心、小而不规则的囊变(脊髓空 洞)。多数为低度恶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I或Ⅱ级),Ⅲ、Ⅳ级仅占7~11%。颈、 胸髓占75%,腰段脊髓占20%,终丝占5%。
神经鞘瘤
女,40岁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鉴别诊断
❖脊膜瘤:信号类似于神经鞘瘤,但前者
容易钙化,向椎间孔侵犯少。
❖纵隔肿瘤:与胸段神经鞘瘤鉴别。 ❖终丝室管膜瘤:类似单发神经鞘瘤,区
别困难。
❖椎间盘突出:增强有助于鉴别。 ❖其它:淋巴瘤、神经鞘袖囊肿、转移等。
后索
网状结构
中间带
前角、后角、 中间带、侧角、 灰质连合
前索、外侧索
、后索、白质 前连合
外侧索 前角 白质前连合 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
检查技术
➢平片 ➢脊髓碘油或碘水造影 ➢脊髓血管造影 ➢CT(包括造影) ➢MRI
不同部位肿瘤的特征
硬膜外肿瘤:椎体骨质改变;硬膜囊和脊 髓受压,蛛网膜下腔变窄;MRI “笔尖征”; 肿瘤依附硬脊膜生长。
神经鞘瘤
临床:好发于20~40岁,无性别差异。
主要症状为神经根疼痛,以后出现肢体 麻木、酸胀或感觉减退。可出现运动障 碍、瘫痪及脊髓压迫症状。
神经鞘瘤
平片:可见椎弓根侵蚀破坏和椎间孔扩大;
椎旁软组织肿块及压迹。 CT:肿块密度略高于脊髓,圆形或卵圆形, 相应脊髓受压移位。增强后中度均匀强化。 MRI:T1WI等或略高于脊髓信号,少数稍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可见囊变坏死出 血的信号改变。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男,52岁,四肢无力伴双下肢无力4年余
血管母细胞瘤
神经鞘瘤
病理: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可
发生于脊髓的各个节段,腰段略多。呈孤 立结节状,有完整包膜,常和1~2个脊神经 根相连,与脊髓无明显相连。肿瘤生长缓 慢,脊髓受压。典型为从硬膜囊向椎间孔 方向生长,呈哑铃状,相应椎间孔扩大。 组织分为Antoni A和Antoni B型。可见囊变 坏死和脂肪变性。恶性少见。70~75%位于 硬膜内,15%位于硬膜外,同时位于硬膜 内外15%,不到1%位于脊髓内。
脊髓室管膜瘤
临床:占脊髓胶质瘤的60%,成人最常
见的髓内肿瘤。,儿童少见,发病高峰 为40~50岁,女性略多。可合并神经纤 维瘤病。症状为局限性颈背痛、肿瘤节 段下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
脊髓室管膜瘤
CT:多为低密度,少数等或略高密度,脊 髓外形膨大。偶见钙化和出血。椎管造影 见蛛网膜下腔变窄、闭塞、移位。 MRI:T1WI均匀低、等或混杂信号。黏液 乳头状可为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 内可见囊变坏死出血。增强后肿瘤实质均 匀强化,强化后边界更清楚可作为该肿瘤 的特征性表现。
椎管肿瘤的影像诊断
脊髓 spinal cord
脊髓位置
椎管内
枕骨大孔 - 第一腰椎体
脊髓外形
前后稍扁圆柱形
• 两个膨大 • 一个圆锥 • 六条沟裂
脊髓外形
脊神经节
spinal nerve
脊神经
后根 前根
anterior root
马 尾
后正中沟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脊髓内部结构
posterior horn 后角
脊髓星形细胞瘤
女,41岁,双下肢乏力 两天入院。
脊髓星形细胞瘤
脊髓星形细胞瘤
脊髓星形细胞瘤
脊髓室管膜瘤
病理: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
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腊肠形 柔软红色或灰紫色肿块,血供中等,边 缘锐利,可见囊变、出血。肿瘤多沿中 央管呈对称膨胀性生长,其上下两端见 囊变或空洞。多见于马尾终丝和颈髓; 前者多为黏液乳头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