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管内肿瘤影像学诊断(课堂PPT)

椎管内肿瘤影像学诊断(课堂PPT)

椎管内肿瘤影像学诊断
1
概述 发病率 分类 病程分期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MRI) 治疗
2
概述
• 椎管内肿瘤指生长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相 邻近的组织结构(如神经根、硬脊膜、椎管内脂 肪组织、血管等)的原发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统 称。
3
4
发病率
• 椎管内肿瘤发病率不同,从0.9-2.5/10万不等, 其发病率大约是脑肿瘤发病率的1/l00。
34
血管母细胞瘤
• 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约占脊 髓肿瘤的1.6%~6.4%。
• 常见于20岁~30岁之间。肿瘤以胸段、颈段多见, 绝大多数发生在脊髓背侧,少数位于髓外硬膜下, 偶尔发生于硬膜外。
• 约有10%的髓内血管母细胞瘤合并有小脑血管母 细胞瘤。
35
MRI 特 征
a 肿瘤边界清晰, MRI可显示肿瘤结节
17
2 感觉障碍:
• 早: 感觉过敏、异常。麻木,蚁行感。 • 中:感觉减退。髓外肿瘤由下向上发展,髓内由上向下。 • 晚:感觉消失。平面以下消失。
18
3 运动障碍:
• 无力,持物不紧,肌肉萎缩,肌肉痉挛 • 先在病变同侧,发展为双侧
19
4 反射异常:
• 病变平面:弛缓性瘫痪,反射均消失。 • 病变平面以下:浅反射减退或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反
25
MRI 特 征:
a 肿瘤长轴与脊髓长轴平行; b 信号混杂,易囊变、出血; c 与正常脊髓分界清楚; d 近50%病例有脊髓空洞; e 可以发生蛛网膜下腔种植转移。
26
女,42岁,双下肢乏力2年,加重1月入院。
27
28
女,44岁,双上肢麻木及右下肢疼痛4月
乳头状室管膜瘤
29
30
星形细胞瘤
7
• 2.按解剖部位分类
①颈段肿瘤,占13%~26%; ②胸段肿瘤,占42%~67%; ③腰骶段肿瘤,占12%~28%。
8
• 3.按解剖层次分类
9
髓内肿瘤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C
D
硬脊膜外肿瘤
A
B
10
(1)髓内肿瘤(约10%)
①主要为神经胶质瘤,约占髓内肿瘤的80%。 常见有: a.室管膜瘤(55% ~65%):来自脊髓中央管表面 的室管膜细胞,质地较硬,常有明显分界。 b.星形细胞瘤(约占30%):虽恶性程度较低但往 往浸润生长,与脊髓组织无明显分界。
59
女,46,左上肢及左肩胛区疼痛数月
神经鞘膜瘤
60
女,55岁
神经鞘膜瘤
61
神经纤维瘤
• 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组织学上可见施万细胞、 成纤维细胞、有髓鞘或无髓鞘的神经纤维等多种 成分。
• 临床上常见30-50岁,无性别差异。
62
MRI特征:
b.脊膜瘤约占12%,多见于中年人。多发生于硬脊膜内, 常为单发。多位于脊髓蛛网膜之外,与硬脊膜内面常有粘连。
12
• (3)硬脊膜外肿瘤(约25%)
多数为恶性肿瘤,如肉瘤、转移瘤和脊索瘤。 若为良性肿瘤,则以脂肪及血管瘤最常见。
13
• 4.按肿瘤病理分类
(1)神经鞘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3%~43%,居首位。好 发于20~40岁,绝大多数位于髓外硬脊膜内。一般病程 缓慢,可出现典型的脊髓半切综合征。 (2)脊膜瘤占椎管内肿瘤的9%~22%,居第2位。好发 于20~50岁,多数位于髓外硬脊膜下。临床症状酷似神 经鞘瘤,但病程可波动。 (3)神经胶质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0%左右,居第3位。好 发于20~50岁,绝大多数位于髓内,包括室管膜瘤、星 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等。 (4)胚胎残余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6%~10%,包括上皮 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和脊索瘤等。
数结节状强化。 d 脊髓空洞罕见。
43
颈5~6水平脊髓肿胀、边界不清
TIWI 等信号、境界不清
影像园
44
增强:病灶呈结节状明显强化
45
脊髓黑色素瘤
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性黑色素肿瘤已较为罕见,仅占 所有黑色素瘤的1%,而原发于椎管内的更罕见
• 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包括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细胞瘤、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和神经 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各年龄均可发病。
53
脊髓型多发性化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以白质为主的多 发性脱髓鞘疾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反 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特征。 临床根据其发生部位常分为三型:脑型、视神经脊 髓炎型和脊髓型,其中以脊髓损害为主要症状的则 称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SMS)。
54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特征:
射+
20
5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 晚期出现 • 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排尿困难,尿潴留,便秘。
6 特殊征象:
Brown-Sequard Syndrome • 因脊髓外侧占位,压迫脊髓同侧传导束, • 引起病变侧运动障碍, • 对侧痛温觉丧失, • 由下向上发展
21
辅助检查
1. MRI 最有价值;精确定位;部分定性 2. CT 对骨性破坏有意义 3. X-ray 多无变化(良性瘤可见椎间孔扩大,椎
管扩张。恶性可见椎体,椎板破坏,椎弓消失) 4. 脊髓造影 显示梗阻部位及形态
22
影像学诊断(MRI)
• 髓内肿瘤
a.神经上皮起源肿瘤: 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b..较少见: 血管源性肿瘤;原发淋巴瘤;黑色素瘤;囊肿样病变
等。
23
室管膜瘤
• 最常见脊髓内肿瘤,约占60%,30~50岁多见, 男性稍多。
• 约占30%,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也可见于成人 。
• 好发于颈髓和胸髓。 • 星形细胞瘤有三种组织学亚型:
纤维型(最多见)、原浆型、肥胖细胞型。 75%属于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 起源于脊髓星形细胞,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方式, 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31
肿瘤MRI特征:
a 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方式; b 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c 近50%病例可囊变; d 发生脊髓空洞几率及范围均小于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高,且空洞范围大
41
脊髓髓内原发淋巴瘤
原发性脊髓恶性淋巴瘤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 性淋巴瘤中发病率极低,约占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 巴瘤的1%~2%。
原发性脊髓淋巴瘤多见于60岁以上的人。
42
MRI特征:
a 多发生在颈、胸段。 b 主要侵犯硬膜外组织,硬膜内及髓内侵
犯者罕见报道。 c T1WI、T2WI呈等信号,边界不清。增强后多
女,55岁,头昏伴呕吐1月,四肢无力10天
急性脊髓炎
52
急性脊髓炎与髓内胶质瘤鉴别要点小结
① 髓内胶质瘤病史相对较长;脊髓炎发病急,病史 短,有前驱症状
② 髓内胶质瘤脊髓增粗显著,外缘不规则;脊髓炎 范围长,肿胀轻,外缘光整
③ 髓内胶质瘤长合并肿瘤囊变或近/远侧脊髓空洞 , 脊髓炎无此合并症
④ 髓内胶质瘤强化明显,脊髓炎一般无强化或轻度 斑片状强化
• 好发于腰骶段、圆锥及终丝部。起源于脊髓中央 管及脊髓(终丝)的室管膜细胞,绝大多数呈良性膨 胀性生长,且生长缓慢,故发现时一般较大。肿瘤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可达数年。
24
室管膜瘤有四种组织学亚型: a 富于细胞型、 b 透明细胞型、 c 乳头状型、 d 伸长细胞型(椎管内最常见)。
14
(5)血管性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6%~8%,包括静脉性血 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血管母细胞瘤。 (6)转移瘤占椎管内肿瘤的6%~7%。好发于中年以上, 绝大多数位于硬脊膜外。病情进展快,常出现弛缓性瘫痪, 括约肌障碍严重,可有椎骨破坏。 (7)肉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5%,包括神经纤维肉瘤、网 织细胞肉瘤和淋巴肉瘤等。绝大多数位于硬脊膜外。 (8)脂肪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1%。好发于20~30岁,绝 大多数位软脊膜下,病程缓慢。 (9)其他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和骨髓瘤等,约占椎管内肿 瘤的6%。
b T1WI呈混杂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c 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强度高于其他髓内肿瘤 d 较大肿瘤周围可见蜿蜒走行的流空信号(1.5cm以下的肿瘤
常无血管流空信号,而大于2.5cm的肿瘤多伴随着流空信 号). e 常伴广泛的脊髓空洞(出现率为87%-100%,往往表现为 小肿瘤大空洞,甚至贯穿整个脊髓)。
36
男性,22岁,左上肢麻木4月
颈段血管母 37
男性,36岁
胸段血管母 38
男性,23岁,双上肢麻木、左下肢疼痛1年
小脑、颈段多发血管母
39
小脑、颈段多发血管母
40
肿瘤MR特征小结:
① 肿瘤结节附着于囊壁上(窄基底),明显强化 ② 肿瘤周围的流空信号颇具诊断价值 ③ 肿瘤合并脊髓空洞的几率较室管膜瘤及
• 20-50岁多见。儿童占19%。 • 男1.6/女1。 • 肿瘤可发生于自颈髓至马尾的任何节段。发生于
胸段者最多,约占半数,颈段约占1/4,其余分布 于腰髓段及马尾。
5
分类
• 按肿瘤起源分类 • 按解剖部位分类 • 按解剖层次分类 • 按肿瘤病理分类
6
• 1.按肿瘤起源分类
(1)原发性——起源于椎管内本身的组织:如神经鞘瘤 、脊膜瘤和胶质瘤等,占椎管内肿瘤总数的75%~95% 。 (2)继发性——由椎管外肿瘤侵入椎管内所致:占椎管内 肿瘤总数的5%~25%。如转移性肿瘤。
• MRI特征性表现:短T2信号。
易伟,Golwa FH,万婕,等.黑色素性室管膜瘤1例报告.中国肿瘤临床 杂志,2003,30:623.
46
男性,22岁,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
T2WI
T1WI
47
鉴别诊断:
• 非肿瘤性病变:
1. 急性脊髓炎 2.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