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机场工作区工程(市政交通)-道桥及管网工程1标段基坑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3月10日1.1工程简介 (4)1.2本项目情况概述 (4)1.3周边环境及场地条件 (5)1.4工程地质概况 (5)1.5水文地质概况 (6)1.6本项目设计方案总体概况 (7)2.资源配置情况 (9)2.1测量人员及要求 (10)2.2仪器设备的配置 (10)3.监测依据 (10)3.1国家、行业及地区相关技术规范 (10)4.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11)5.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11)5.1监测目的 (11)5.2监测设计及实施原则 (12)5.3监测工作流程 (12)5.4监测要求及准备 (12)6.监测项目及时间段 (13)7.基准点、监测点的布置 (14)7.1基准点的布置 (14)7.2监测点的布置 (14)8.监测方法 (15)8.1监测方法 (15)9.监测技术要求 (17)10.监测频率及工作量 (20)11.预警及应急措施 (21)12.上交的成果资料 (21)12.1信息反馈与监测成果 (22)14.监测测量实施细则 (22)15.实施细则 (23)附图: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24)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工程名称:北京新机场工作区工程(市政交通)-道桥及管网工程(以下简称本项目);建设单位: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勘察单位: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拟建北京新机场工作区工程(市政交通)-道桥及管网工程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其具体位置参见图2.1“本项目位置图”。
场区范围:南起北区航站楼前,北至远距停车场北边界(人工改道后的天堂河南岸),西起主进场路高架桥A2线西侧约250米处,东至南中轴路东侧450米处,整体布局为“一横四纵”。
1.2本项目情况概述拟建综合管廊干线总长度9492m。
其中,主干一路综合管廊(A线)长2656m,主干二路综合管廊B线、C线、D线、E线长分别为770m、1025m、767m、685m;主干三路综合管廊F线、G线、H线、J线长分别为767m、685m、770m、1011m;主干二路/主干三路联通管廊356m。
拟建综合管廊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估计荷载120~180kpa,施工方式拟采用开槽方式施工。
1.3周边环境及场地条件拟建场地位于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场地内地上分布有村庄、耕地、菜棚、果园、林地、道路、河渠等。
耕地内农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花生、水果等。
1.4工程地质概况根据地勘报告,拟建场区地势平坦开阔,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地面标高在21~24m左右。
本工程拟建场区位于永定河冲积扇的下部,永定河古道的西部,其周边有河流冲积扇分布。
本次勘察期间,实际量测的勘探钻孔孔口处的地面标高为20.63~23.69m。
拟建场地地层分布根据地勘报告,勘探钻孔最大深度为22.00m。
根据现场勘探、原位测试与室内部分土工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按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将本次勘查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沉积层三大类,并按照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与工程特性划分为5个大层及其亚层,现分述如下:人工堆积层(第1大层)拟建场区表层分布一般厚度为0.40~1.80m的人工堆积之粘质粉土素填土、砂质粉土素填土①层及房渣土①1层,局部受人为改造影响可能分布较厚。
新近沉积层(第2~3大层)人工堆积层之下为新近沉积之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②层、粉砂、细砂②1层,有机质粘土、有机质重粉质粘土②2层及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②3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③层,有机质粘土、有机质重粉质粘土③1层,细砂、粉砂③2层及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③3层。
第四纪沉积层(第4~5大层)新近沉积层之下为第四沉积之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④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④1层、细砂、粉砂④2层及重粉质粘土、粘土④3层;细砂、中砂⑤层。
工程地质剖面图见下图:工程地质剖面图1.5水文地质概况拟建场区及附近地面下22m深度范围内一般赋存2层稳定地下水,具体情况如下:第1层稳定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依据本次勘察的情况,结合初勘成果报告(工程编号:2016初004),该层地下水的正常稳定水位标高为10.32~13.46m(埋深9.60~12.10m);局部受地表水影响,水位较高,为13.71~14.70m(埋深7.80~9.00);该层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为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③层与细砂、粉砂③2层。
由于受在建航站楼降水的影响,该层地下水分布不连续,本次现场勘察期间在建航站楼附近钻孔中基本未量测到该层地下水。
第2层稳定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层间水,本次勘察期间在项目拟建场区内量测到的该层地下水稳定水位标高为0.57~3.76m(埋深19.00~20.70m);在本工程拟建场区北侧祁各庄村建立的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孔(孔号:22100020)中量测到的该层地下水的含水层为细砂、中砂⑤层。
受在建航站楼降水影响,该层地下水稳定水位在在建航站楼周边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另外,根据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量测结果及已有初勘成果报告(工程编号:2016初004)显示,由于受在建航站楼基坑降水的地表排水影响,本工程拟建场区部分区段的浅部地层中赋存上层滞水。
受地表排水量及地层渗透性的影响,该层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大,一般埋深约2.80~7.30m。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附近水文观测孔资料,拟建场区1959年以来地下水最高水位接近自然地面。
经查询、分析,受本工程所处区域的“浅层地下水监测网”的建设工作进度影响,仅查询到工程场区2015年以来的最高地下水位标高为15.00左右。
根据勘查报告,建议本工程的建筑抗浮设计水位可按标高18.0~19.0m考虑(从西北之东南逐渐降低)。
1.6本项目设计方案总体概况1、支护体系设计根据勘察报告及管廊的埋深情况,大部分地段基坑深度小于10m,采用土钉墙的支护措施,局部埋深段采用护坡桩+内支撑支护。
对有条件的地段应采用自然放坡开挖。
基坑内部设置排水沟;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土钉墙及自然放坡为三级,护坡桩为二级。
支护桩直径800mm,间距1.4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连梁同灌注桩。
土钉注浆材料采用M15水泥砂浆,面层采用100mm厚C25喷射混凝土,内置φ8@150×150钢筋网,钢筋保护层厚度≥20厚。
土钉护坡剖面图一土钉护坡剖面图二土钉护坡剖面图三支护剖面图2.资源配置情况2.1测量人员及要求测量人员验线人员及记录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考核,持上岗证,掌握并运用国家、地方的有关规定现行标准规范,熟悉施工现场各种测量工作和熟练使用测量仪器。
随工程进度在完成施工测量方案、水准点引测成果及施工过程中各种测量、记录后,填写《工程定位测量、放线验收记录》报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审核并验收。
施工测量管理内容包括:编制施工测量方案、水准点引测成果复查施工过程中各种测量、填写记录(含定位测量、高程引测、基槽验线)。
测量工作是整个工程的关键之一, 项目部成立专业测量队,人员如下:2.2仪器设备的配置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业主及监理的要求,尽可能配备先进的测量设备,提高工程测量工作自动化程度,减少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测量成果。
测量仪器及用具见下表:3.监测依据3.1国家、行业及地区相关技术规范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DB42/159—2004);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8、《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9、《施工组织设计》10、本工程设计文件及技术要求。
11、基坑支护及降水施工图。
4.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基坑监测变形观测点的布置见《基坑监测平面图》。
5.基坑监测实施方案5.1监测目的1、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2、为了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按计划进行,在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确保基坑、周围已有建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不受损伤、少受干扰,周边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安全,保证工程质量,做到隐患早发现、早分析、早处理。
3、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随时掌握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沉降、受力水平及周围建筑物的动态(沉降或倾斜),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做到信息指导施工,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隐患及时预报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患于未然4、为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5.2监测设计及实施原则1、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2、结合设计规定和规范要求,确定监测仪器埋设位置;3、考虑监测区域内观测点的布设位置,使各观测数据具有互相验证性和分析性;4、明确仪器埋设要点和埋设标准, 明确所采用的监测仪器的类型、型号或量程,制定观测作业指导书;5、根据规范要求,明确施工控制标准;6、明确监测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责任。
5.3监测工作流程施工监测管理流程图5.4监测要求及准备1、监测要求基坑监测工作须按照计划进行。
计划性是监测数据完整性的保证。
监测数据须是真实可靠的。
数据的可靠性由测试元件安装或埋设的可靠性、监测仪器的精度、可靠性以及监测人员的素质来保证。
监测数据真实性要求所有数据须以原始记录为依据,原始记录任何人不得更改、删除。
监测数据必须是及时的。
监测数据需在现场及时计算处理,计算有问题可及时复测,尽量做到当天报表当天出。
因为基坑开挖是一个动态的施工过程,只有保证及时监测,才能有利于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对重要的监测项目,应按照工程具体情况预先设定预警值和报警制度,预警值应包括变形或内力量值及其变化速率。
基坑监测应整理完整的监测记录表、数据报表、形象的图表和曲线,监测结束后整理出监测报告。
2、肉眼观察肉眼观察是不借助于任何量测仪器,而用肉眼凭经验观察获得对判断基坑稳定和环境安全性有用的信息,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在进行其他使用仪器的监测项目前由有一定工程经验的监测人员进行。
主要观察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的施工质量、围护体系是否有渗漏水及其渗漏水的位置和多少、施工条件的改变情况、坑边堆载的变化、管道渗漏和施工用水的不适当排放以及降雨等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对基坑稳定和环境安全性关系密切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