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摘要
“红楼梦”自清朝中期问世以来,已有200多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一方面,以其无穷的魔力吸引一代又一代表文学爱好者对红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目录
摘要 (I)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I)
一、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二、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2.1《红楼梦》与中国“仕”文化 (2)
2.2《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 (2)
2.3《红楼梦》与中国“面子”文化 (2)
三、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3)
3.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3)
3.2《红楼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3)
3.3《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5)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当代红学的研究过程中,《红楼梦》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红学成为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得以不断的发展,因红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受到了国人极大的追捧,使得国人的文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红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的媒介也在相应的发展转变,同时,因红学的广泛传播使得其在当代的价值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1.2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在于人们从自我回答中找到终极问题。

在人们找寻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过程,在人们讨论传统思想的艰难过程,人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许答案对该问题的提出者的价值是唯一性的,但每一个提问者可以从中找到其所需的慰藉。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管市场经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还是计划经济,每民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都未曾发展任何的转变,即使社会的趋势对文化有一定的决定性,但民族文化的构成却是根深蒂固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中。

二、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1《红楼梦》与中国“仕”文化
在《红楼梦》中,围绕着中国“仕”文化的讨论情节非常多。

在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贾宝玉说“如今你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你就是不愿意去读书学知识,更不愿去考举人进士,闲暇的时候,你也应该市场与那些官宦人士多多走动走动,谈论一些与仕途先关的问题,学习其中涉及到的诸多知识,也好为将来应酬事务提前打好基础”,于是贾宝玉便骂史湘云说的是混账话。

红楼梦中,劝说贾宝玉求官走上仕途的人不胜枚举,但是站在贾宝玉这边的却独有林黛玉一人,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中,都把“仕”图当成正途看了。

2.2《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
中国文化中诗词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人自古对诗词十分热衷,文人墨客都把诗词称作“雅兴”。

中国人对“诗词”甚至可以执着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诗词”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的地位。

而《红楼梦》中体现出的是中国古代贵族生活中的诗词文化。

单第三十八回,众人聚在一起吃螃蟹赏菊,用诗词助兴,文中便出现诗词十五首,并且首首都体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林黛玉咏螃蟹,“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殇”,不光体现出林黛玉的才气,还是她多愁善感性情的反映。

2.3《红楼梦》与中国“面子”文化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自古有之。

红楼梦中也有讽刺这种恶习一二。

《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宁国府秦可卿病死。

贾珍为儿媳妇料理丧事,恣意奢华,先是找做棺材的盖板“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郎,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用薛蟠的话说,就是现在有千两银子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后来贾珍又觉得儿子贾蓉官职不大,写在灵幡经榜上不好看,又花一千二百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个官。

后到荣国府中请王熙凤主理丧事,说的话也是“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

这个“好看”,就是贾珍最在乎的“面子”了,于是秦可卿的葬礼
三、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3.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作为一部古典文学名著,首先要讨论的自然是其文学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当中最杰出的代表,有着独特的艺术风貌,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其目的是为了能更准确的将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现状予以呈现,通过对理想化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并且其艺术语言精准、简练,并且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多样性,使其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魅力和韵味。

3.2《红楼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红楼梦》另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于清朝时期生活的细致描写。

芸芸众生,世间百态,皆毫芒毕现,巨细无遗,中华民族因其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将生活中的多方面进行了极好的展示。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将世间百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结构的完整性使得该部小说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

从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以及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中,展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我国南北文化的绚丽多彩。

3.3《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曹雪芹花费了诸多笔墨塑造的纸上园林——大观园,历经数百年以来,一直是红学家和建筑学家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范,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是中国园林的典范。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精心构筑了诸多园林。

其中,涉及了金陵宁国府、荣国府的花园、都城宁国府的会芳园、荣国府的花园、大观园、江南甄家花园、史湘云家的花园和赖大家的花园等。

而大观园无疑是所有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总结
当代著名女红学名家吕启祥认为:“如果今人真正用心灵和她对话了,那么经典就会鲜活起来,穿越时空,活在当下,经典的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也就会
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阐释《红楼梦》对当代人生的启悟,旨在审慎开掘、整合、利用《红楼梦》显在潜在人生意蕴的普世价值,尽量避免流于庸俗的实用主义解构。

参考文献
[1]王蒙.《王蒙话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6)
[2]李劼.《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新星出版社,2006(1)
[3]刘再复.《红楼梦悟》.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金兰.《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2008
[6]张艳.《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2002(6)
[7] 张再林 . 《红楼梦》———人类文化的一部新的《圣经》[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5) :12-19.
[8] 刘再复,刘剑梅 . 共悟红楼[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9.
[9] 贺信民 . 红楼拾翠[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10] 吕启祥 . 作为文化经典的《红楼梦》[J]. 红楼梦学刊,2008(5) :4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