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练习题参考答案思考与练习一P467一什么是修辞“修辞”有三个含义,一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而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三是指研究如何运用语言以提高表达效果的科学,即修辞学。
这三个含义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修辞的。
二关于修辞的原则和要求原则:首先,说话、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语言运用的恰当不恰当,是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看的。
所以说,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修辞首先要看表达的思想内容。
其次,语言运用的恰不恰当还要看语境,即说话、写文章的环境。
要求:一要准确,二要生动,三要妥帖。
三、结合实例谈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语境指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话语有所影响的所有现实的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
一般分为自然语境和社会语境。
自然语境又分交际语境、现场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等。
在交际的过程中,语境因素会对语言的运用产生制约作用,因此修辞要适应语境。
一般来说,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注意交际对象。
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他们因为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爱好、文化程度等不同,交际时的语言运用就不同。
例如,和老人说话跟和小孩说话就不同,如果你用和老人的语气方式和小孩说,那他就会听不懂或不愿听;再如孔乙己穷困潦倒,生活在社会底层,可他说话仍然满嘴斯文,不论和什么人说话都是之乎者也,因此招来大家耻笑。
第二,注意场合。
例如宣传计划生育的“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如果不看地方,写到火葬场,就会令人反感。
第三注意上下文。
上下句的语气要一致,角度要一致,前后要衔接。
例如,《秋色赋》里“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树枝竟被压断了。
”前后角度就不一致,就不如改为“果实累累,树枝都被压弯了,有的竟被压断了。
”四、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个构成要素,修辞不是语言的构成要素。
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运用问题,不研究语言本身的规律。
语言本身规律的研究,那是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的内容。
它们研究的是语言表达“通不通”的为问题,即语言的规范。
而修辞研究的是语言表达“好不好:的问题,即看表达方式怎么样,表达效果如何。
首先,运用语言要注意语音的规范、和谐;用词要规范、准确、鲜明有力;句子要合乎语法,语气要得当。
其次,修辞就要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如何让加工和调配。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为了增强语言的声音美,修辞就要研究叠音、拟声、声韵、平仄等语音调配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为了使语意表达更恰当,修辞就要从选择、锤炼的角度去研究词语的运用,这就势必涉及词语的声音、意义和色彩。
语法和修辞也有关系,词语怎样组织成句,语序怎样安排,句子采取什么格式,语气如何,都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效果,像对偶、对比、排比、顶针、回环等都和句法有关。
总之,修辞和词汇、语音、语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语音、词汇、语法为修辞提供了条件,是修辞要调动、加工语言的材料,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
对于语音、词汇、语法来说,它们只是语言的要素,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对它们的综合加工过程,也是它们语言艺术化的表现。
五、修辞与逻辑有什么关系逻辑研究的是思维的形式和规律。
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上看符合不符合语言的规则,即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正确不正确,这是逻辑要研究的内容。
修辞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者,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就会涉及到语言表达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关系问题,因此,修辞和逻辑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修辞英以合乎逻辑为前提。
其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需要,语言表达形式也可以突破逻辑上的某些限制。
比如夸张、比拟等很多修辞方式就是这样形成的。
不能机械的用逻辑的尺度去衡量。
六、有人说,修辞就是研究比喻、比拟等这些修辞格,你对此有何看法这句话说的有点片面,其中有正确的方面,也有不全面、不确切的地方。
修辞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就需要就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调整或修饰,用什么词语,怎样造句,语气是否合适。
关于修辞的原则,陈望道指出:修辞应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这里的题旨指一篇文章或说话的思想内容;情景这里指交际双方所出浴的语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此,在这里,修辞应该以题旨为第一义,修辞不是旨在研究比喻、比拟等这些修辞格,而是在于通过这些手段来更准确更生动的表达说话人的意思。
而那些比喻、比拟等这些修辞格只是服务于表达的手段和媒介。
当然,这些修辞格能更好的表达说话者的意思,我们也是要对它们做一些研究,对修辞格研究了解的更透彻,运用的更熟练,这样也更能表达说话者的意思。
因此修辞的目的不是来研究比喻、比拟等这些修辞格,而是以题旨为第一义。
思考与练习二P479一、锤炼词语包括哪些内容?词语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所以主要从这两方面对词语进行锤炼。
具体地说,对形式的锤炼主要指声音的协调,而对内容的锤炼包括词语意义的锤炼和词语色彩的调配。
二、怎样使词语艺术化?词语的艺术化主要指重视锤炼词语,以凝练的笔墨表达丰富的内容。
使词语艺术化最常见的是动词或形容词的巧用。
三、1983年的高考有一道语文题,评分标准定得比较严,多数考生得了零分。
有的省市请求放宽标准,教育部回电:“评分从严,少数人得分属正常情况”,后又改为“少数人得分不属异常”。
请你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改。
少数人得分本是一种异常现象,原句中却说“属正常现象”,在表达上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常理不符;改为“少数人得分不属异常”较为舒缓,委婉,留有余地,使人易于接受,在语意上也没有改变原意,表达效果更佳。
四、下面句子中有的词语运用得好,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表达效果。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一个“逼”字将雨中小草青翠的颜色表达得十分到位,传神。
2、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抢,扯,裹,塞,抓,捏”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一个贪婪,凶残的刽子手的形象跃然纸上。
3、在那山径上,碧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顶着竹篮水罐,走回开满波斯菊的家园。
“飘”既写了长裙的样子,又将姑娘们婀娜的身姿表现出来。
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中一“肥”一“瘦”构成反义对比,表现了风雨过后海棠的状态,形象鲜明。
5、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渺小”和“高尚”构成反义对比,突出表现出蜜蜂的高尚品格。
五、在下列句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为什么这么做。
1、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夏日六言》陆游“拂”字表现出风的轻柔,“横”字体现了夜晚的幽静闲适,极具诗情画意。
“溪涨”与“月落”对应,“数只”与“一声”呼应,前后照应。
2、在那(万木葱茏)的盛夏,当多情的香江(迎来)满天的朝霞,古老的(神州)啊,你为何这般激动,(刻)满沧桑的脸上闪着晶莹的泪花。
喜悦吧,母亲!欣慰吧,(妈妈)!漂泊的游子就要回家。
“葱茏”表示草木青翠茂盛,盛夏季节正是草木繁盛的季节,而“万木竞秀”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与句中的“盛夏”季节不符;“迎来”新一天的“朝霞”,“送走”的是“夕阳”;“神州”与“共和国”比起来要“古老”的多;“沧桑”是“刻”下的,而不是“印”上去的;“母亲”与“妈妈”不仅前后对应,上下句音节和谐一致,而且“妈妈”更符合整句的语体色彩。
3、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雷电颂》郭沫若与“风,泪,电”三种自然现象的特征相配,分别选择“鼓动,咆哮,闪耀”。
六、根据修辞的需要,改正下列句子中的用词不当。
1、各位老师和学生出入校门要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工作证和学生证不能同时出示,要把“和”改为“或”。
2、(大毒枭)因遭拦截迫降,在埃民庄园里爆炸。
虽说窃机逃窜未成,但这个大毒枭此举还是令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是褒义的用来形容毒枭的所作所为是不合适的,改为“震惊”。
3、抽签结果表明,丹麦选手弗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同印尼选手苏吉尼托相遇,以争夺冠亚军。
进入决赛必然是争夺冠军,而不是争夺亚军。
4、上海、深圳两个城市在历年来的薪酬水平排名中,老大位置轮流坐,从未迭出三甲,在毕业生起薪给付上仍旧独占鳌头。
“独占鳌头”一般用于正式的书面语,用在句中与整个句子的语体风格不符,改为“遥遥领先”较好。
七、汉语的声音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音节匀整:汉语音节构造整齐,界限分明,有声调同样的意思的词既有单音节又有双音节的。
可以调配音节使之整齐匀称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例如汉语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双音节词语的运用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和谐美。
2、韵脚和谐,增加声音美易于诵读记忆。
3、声韵叠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铿锵和谐,有声韵美。
4、平仄相间。
平仄有规律的调配运用形成了诗歌音调的抑扬起伏。
5、摹声自然。
拟声词的运用使人感受到事物的真实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八、下面的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些什么特点?1、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灯笼,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
前四句,音节匀整。
2、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连续四个“讲究”构成排比句,结构齐整,韵律匀称。
3、“小弟弟,好玩儿呢,洋铜鼓,洋喇叭,买一个去。
”故意作一种引诱的声调。
接着是---冬,冬,冬---叭叭叭当,当,当---“洋瓷面盆刮刮叫,四角一只真公道。
乡亲,带一只去吧”主要使用拟声词,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落在田地,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作为一首儿歌,声韵叠用,韵脚和谐。
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音节匀整,韵脚和谐,平仄相间增加了整首诗的声音美,易于朗诵和记忆。
九、汉语的人名、地名多是双音节词语。
例如,称呼人为“老王、小张”复姓的却不加“老”或“小”;单字名的一定要带上姓,“王刚、张强”。
地名也是这样,“赵县”、“通县”要带上“县”,“正定”就不用带;“中国”、“美国”要带上“国”,“日本”也不用带。
请你从音节节奏的角度给以分析说明。
双音节词语是现代汉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人们说话时喜欢使用双音节词语,以产生一种和谐美。
人们乐意使用,上面例子中,无论人名还是地名,在使用时以双音节的方式念出,以求得一种节奏感。
十、报纸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梨花开花访梨乡”,冰心曾批评说“念起来很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