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九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九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知识点

第九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一节中央银行概述【知识点1】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的产生1. 两个基本前提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成熟;金融业的发展对此有客观需求:集中货币发行权、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管理金融业、国家干预。

2. 历程最早设立的中央银行是瑞典银行。

英格兰银行成立晚于瑞典银行,但被公认为近代央行的鼻祖。

英格兰银行的演变过程是典型的央行的演变过程。

3. 三个途径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

专门设置的央行:美联储。

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1. 界定:不能把中央银行看作一般的政府机构,但是也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而是应该在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之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2. 表现: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稳定货币。

独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3. 独立性的模式独立性较大的模式:直接对国会负责,如美德。

独立性稍弱的模式:名义隶属于政府,实则独立性较大,如英日。

独立性较小的模式:接受政府指令,如意大利。

知识点2】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二)中央银行的职能(常考的重要考点)1. 发行的银行2. 政府的银行3. 银行的银行4. 管理金融的银行1. 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具有货币发行的特权、独占权。

适时适度发行货币,保持货币供求基本一致。

以稳定货币为前提,适时适度增加货币供给。

适时印刷、铸造或销毁票币等,满足流通中货币支取的不同要求。

2. 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

主要是预算收入的缴纳、划拨和留用,预算支出的拨付。

(2)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代理国债发行等。

(3)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4)充当政府金融政策顾问。

(5)为政府提供资金融通,以弥补政府在特定时间内的收支差额。

(6)作为国家的最高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金融行政管理职能。

(7)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3. 银行的银行(1)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相互调剂准备金、增强清偿能力;机构稳定;为非现金结算创造条件。

存款人:保障资金安全。

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控制全社会货币供给量;强化中央银行资金实力。

(2)充当最后贷款人:票据再贴现、票据再抵押(3)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4)组织外汇头寸抛补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外汇头寸管理、稳定市场汇率。

4. 管理金融的银行(1)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在稳定前提下谋求经济增长。

2)颁布金融法律法规。

3)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知识点3】中央银行的业务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二)中央银行的业务(重点考点)1.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资产业务的基础(1)货币发行,(2)代理国库,(3)集中存款准备金。

2.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1)贷款(贷款对象是商业银行和政府),(2)再贴现,(3)证券买卖:直接买卖、回购协议,(4)管理国际储备,(5)其他资产业务。

3. 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以清算业务为主)(1)集中办理票据交换,(2)结清交换差额,(3)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中央银行业务的描述中,不属于中央银行负债业务的是()。

A.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贷款渠道发行人民币B. 中国人民银行吸收存款准备金C. 中国人民银行接受政府委托管理国库D.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全国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清算『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

第二节货币政策体系【知识点1】金融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概述(一)金融宏观调控1. 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变量,以促进总供求的基本均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的行为与过程。

宏观调控的特点:针对经济的短期运行。

不是运用行政权力,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与市场经济并不对立。

2. 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过程。

主要包括主体、对象、目标、手段、机制、效应。

3. 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两个前提: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实行二级银行体制。

4. 类型:计划调控、行政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调控和行政调控。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调控和法律调控。

(二)货币政策及其特征(重点考点)1. 货币政策含义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总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2. 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1)宏观经济政策:涉及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总量问题,而不是个量问题。

(2)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通过货币供给,调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影响总供给,进而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3)间接调控政策(4)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长期性的,货币政策调节措施具有短期性、实效性特点。

3. 货币政策类型:(1)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增加投资,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举措: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证券、道义劝告等。

(2)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减少货币供给,从而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

(3)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背景:亚洲金融危机后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趋势。

是一种指导方针和理念,不是针对货币政策操作层面。

(三)金融宏观调控机制1.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1)调控主体(央行)(2)调控工具(三大货币政策工具)(3)操作目标(短期利率和基础货币,短期利率主要使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4)中介指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间接控制二阶变量)(5)调控客体(企业、居民)(6)调控目标(总供求对比及相关四大货币政策目标)(7)反馈信号(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2. 金融宏观调控的两个领域和三个阶段(1)两个领域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以中介指标为界)从调控主体到中介指标:金融领域从中介指标到调控目标:实体经济领域(2)三个阶段:以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为界分为三个阶段(四)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1. 界定: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

2. 决策依据:定期对通货膨胀预测。

3. 政策核心: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或目标区间。

4. 实施条件:(1)必须将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2)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较强的责任性和高度的透明度。

(4)能够对通货膨胀目标或目标区间进行合理确定,并对通货膨胀率进行精确预测。

(5)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浮动制。

5. 实施特点(1)长期价格稳定是首要的政策目标。

(2)中央银行短期内拥有采取灵活政策的权力。

(3)决策者保持实质性的开放和透明。

【知识点2】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 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稳定物价:物价总水平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波动,进而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比较合理。

(2)充分就业凡是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情况下找到适当的工作,通常以失业率衡量。

失业率=社会失业人数/ 愿意就业的劳动力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100%就业。

充分就业把摩擦性失业与自愿失业排除在外。

摩擦性失业: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或季节原因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

般认为,5%以下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GNP保持较高的增速,不要停滞,更不能出现负增长。

货币政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一致的观点:央行货币政策只能以其所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创造和维持适宜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中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静态平衡:一年内动态平衡:一定时期(3、5 年)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矛盾性(1)四大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只有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大致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也并不是完全一致。

(2)其余目标互相之间都存在矛盾。

(3)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例题·单选题】在经济学中,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100%就业,通常将()排除在外。

A. 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B. 摩擦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C. 周期性失业和自愿失业D. 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充分就业。

在经济学中,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100%就业,通常将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排除在外。

(二)货币政策工具(常考的重要考点)1.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

(1)主要内容:规定计提基础:需要交纳准备金的存款种类和数额。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例,大小。

规定准备金构成:只能是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规定提取时间。

(2)作用于经济的途径:存款准备金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宣示效果。

(3)优缺点分析优点:中央银行的完全自主权(最容易实施);作用迅速;对松紧信用公平,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缺点:作用猛烈、缺乏弹性;政策效果受超额准备金影响。

2.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工具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1)内容: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资金成本;规定再贴现资格,对票据种类和申请机构区别对待。

(2)作用于经济途径:借款成本效果;宣示效果;结构调节效果。

(3)前提条件:票据融资业务发达;商业银行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

(4)优缺点分析优点: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作用;调整机动灵活,兼顾总量和结构;以票据融资,风险小。

缺点: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

3.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西方发达国家运用最多的工具。

(1)作用于经济途径:①通过影响利率影响经济若买进,形成多头,证券价格上扬,货币供给扩大,利率下降。

②通过影响准备金来影响经济(2)运用条件:①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都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②金融市场发达;③信用制度健全。

(3)优缺点分析优点:①主动权在中央银行;②富有弹性(微调、大调);③买卖交叉进行,利于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④稳定证券市场。

缺点:时滞较长;干扰因素多,效果不确定。

【例题·单选题】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之一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