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为了让色调从视觉上取得平衡,画家用橙 色调在画面的顶端描绘了一些天使军。 这样,上方的暖色调连成了一片,与下方的 蓝色调相对照,大大增强了下端灰调子的 浮动效果。为求色彩的强烈对比,夏隆东 在这幅壁画上成功地采用了金黄色、橙 色、红色、蓝色、绿色、白色和灰色调, 暗示人类是受到辉煌的神的世界的控制 的。人的命运是受神及其势力摆布的。
夏隆东
位于意大利与西班牙中间的普罗旺斯地区由于 15世纪法国国王定都斯、教皇定都阿维尼翁而 成为各种文化的汇聚之处。《哀悼基督图》便 出自普罗旺斯画派名家夏隆东(1447年后在阿 维尼翁)之手。画中人物特点鲜明,圣母那悲 痛欲绝的姿态动人心弦。画家巧妙地利手黑衣 下摆和基督僵直的躯体把5个人物联在一起, 具有哥特晚期风格的线条和夸张手法与佛兰德 斯迥异,给人以新鲜、生动之感。
古戎
15、16世纪法国雕塑的普遍特点是极强的装饰 性,它们是为建筑而创作的,并与建筑物的线 条融为一体,这在古戎(1510—1572)的作 品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卢浮宫的《女像柱》、 《带鹿的狄安娜》和枫丹白露王宫的装饰浮雕, 都造型精美,线条典雅,样式主义的肉感带上 了古希腊高贵的形。如果说他29岁时的作品 《德伯雷兹墓》在细节上尚有佛罗伦萨的些许 影响,那么,10年之后的巴黎圣洁者喷泉浮雕 《仙女》已是最古典不过了。流畅的曲线,被 水浸湿的衣裙使古代秀美修长的女人体得以重 视。
仙女
该浮雕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雕塑家古 戎为“无辜者之泉”创作的装饰性浮雕作品, 也是作者所有作品中最令世人所称道的。这样 的浮雕共有六块,题材取自希腊神话中山林水 泽女神的形象。这些仙女们正在汲取清泉,水 中似乎映出了她们的倒影;她们的身材丰满而 优美,起伏微妙,凹凸自然,姿态婀娜多姿, 却毫无弱不禁风之感,人物造型充满了活力。 虽然每个人物形象都被安排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中,但让人感到转动自由,毫无局促之意;女 神们有着不同的姿势,柔和、轻快而富有韵律, 充满音乐的节奏感。
它是勃艮第公爵的墓葬纪念性雕塑,在法 国中世纪雕塑艺术中较为特殊,具有中世 纪写实艺术的典型特点。
组雕是用石灰石雕凿的,人物全部为等身 大,采用入葬的行列形式,两边共有8个修 士抬着躺在木床上的公爵的模拟遗体。
遗体的脚后安放着一只象征爵徽的狮子 形象。所有石雕像都用金箔镶贴,再用黑 色涂绘修士的僧衣,其余部位则用彩绘。 组雕全高180厘米,长265厘米。它是法国 中世纪王室陵墓雕像的特殊艺术品。
吕特
勃艮第最出色的雕刻家斯吕特(1350— 1406)在无畏者菲利浦陵上表现出非凡 的才能,尚波莫尔修道院正门上的《供 养人与圣母子》、该院群雕《六先知》 都是他慷慨激昂之作,深刻的心理描写 使他成为15世纪艺术中写实主义潮流的 主要代表。
柯隆波
图尔的雕塑家们完成了从复兴向古典的 过渡,柯隆波(1431—1512)的《圣乔 治屠龙》以及他在南特大教堂和弗朗索 瓦二世陵的雕像都以不失高雅的强劲力 度表明这位艺术家不仅具有高度表现力, 而且还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
圣 母 加 冕 礼
这一幅壁画在宗教画史上评价很高,被尊称为圣
画。它把天堂与尘世以一层水平状的白云划分 开,天堂占了画面的极大部分,而尘世,则用灰调 子来描绘,在这狭长的地带又被分为人间和地狱 两个部分,获救的人在左,受惩者在右。在这两 部分的中央有一直竖的巨大耶稣受难像,它高耸 入顶部的蓝色大气中,与天堂相联接。 在上半 部,中间的圣母正在接受加冕,两旁为上帝的使
西方美术简史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5世纪时,政治、宗教动乱和英国入侵使法国 分裂为三部分:英国占领下的北部地区;以第 戎为中心,佛兰德斯为领地的勃艮第;太子查 理偏安一隅的布尔日。法兰西君主们几乎无一 例外地喜爱和庇护艺术,终使佛兰德斯文艺复 兴浪潮沿塞纳河南下,并在第戎、里昂、阿维 尼翁扩展开来。作为哥特艺术的故乡,法国早 就在建筑上赋予过宗教艺术最崇高的表现力, 此时,尽管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如醉如痴, 艺术家们却能不忘传统,熔法国、佛兰德斯、 意大利艺术的动人之处于一炉,产生出自己的 杰作。
彼隆
雕塑大师彼隆(1534—1590)26岁便以亨利 二世圣心碑反映出法国艺术的主要倾向。两年 之后,他在亨利二世陵上再显身手,墓上的王 后跪像给人以意大利式的美感,下面的死者卧 像则具北方精神和哥特习惯。宗教感情、忠实 信念、对人生短促的慨叹,都得到简洁有力的 宣泄。掌玺大臣彼拉格亡妻墓是彼隆的晚年之 作,上面的彼拉格跪像深沉雅逸,浮雕《基督 下架》的手法更强劲近乎痉挛,是意大利古典 题材与法国传统的完美结合。
者。马出一条鲜明的中轴线。两
边对称地增添了许多神、圣者与已升入天堂的 使徒的形象。 马利亚身穿的那件铺地的白貂皮
镶边外衣,画得很出色。它呈弧形在云海上面组 成一个椭圆形,与下面的蓝色大气形成明显的界 限。尽管画家竭尽细腻之能事,圣母的花缎锦袍 与两边圣者的红色披风,由于过多皱褶,还是显 得僵硬呆板。
特别令人赞叹的是作品中对人物衣衫的 刻画,那些薄薄的衣衫仿佛已经被水浸 湿,紧紧裹着女神们那富有青春活力的 身体,衣褶细腻流畅,犹如是水中荡起 的涟漪一样优美,将女性的韵味展现得 淋漓尽致。这是通过这些优美的线条和 迷人的起伏,山林水泽女神们被表现得 个个如出水芙蓉,风姿秀逸。这些充满 青春活力的美丽形象,是对中世纪禁欲 主义思想的冲击,是对人、对自然的赞 美,意味深远,不愧是一件著名的传世 杰作。
堂称作法国罗马式建筑的开端。修道院建筑在 法国是很广泛的,有些教派通常在院内的东西两 端增设了横厅和祭坛。为了收藏圣物或圣骸,还 在圣坛的外侧,按照放射形状建造几个凸出的小 礼拜堂,有的把这种小礼拜堂造在横厅的东侧, 以和圣坛相平行。 作为勃艮第学派的雕塑,现 在唯有15世纪完成的本图所示这一座庙墓组雕 为最有代表性了。
在11至12世纪,法国东部的勃艮第公国在建筑
与雕刻上有重要的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体现了 罗马式艺术风格,但由于它的地理特点,逐渐形 成了自己的面貌,被称之勃艮第艺术学派。作为 这一学派在建筑上的重要标志,是法国克吕尼修 道院。1088年至1130年间,这座修道院内的大 礼拜堂进行了第三次重建,历史上把这座大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