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 论述题 答案齐全

中国文化概论 论述题 答案齐全

一、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儒学应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1. 站在当代社会发展角度审视儒学,儒学需要与时俱进,与时更化,与时推移。

2. 对当代社会来说,一方面是机遇,一方面是挑战,儒学只有顺应时代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适度的统一和张力,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走向未来。

3. 儒学应关注现实,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它只有在现实中,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伦日用具体实践中,才能找到它的用武之地和力量的源泉。

4. 儒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国际和当代视野,关注和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自觉置身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关切现实。

5. 以儒家理论来说明,疏解当代社会问题。

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二、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网上答案,是一些书中摘要)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

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三、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1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2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象,东西方学者很自然就要追问: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它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当人们试图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来源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价值观”。

在这些学者看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精神动力正是来自于儒家伦理,是对儒家伦理的成功应用和改造的结果。

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在他的《论语加算盘》一书中,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就是算盘加《论语》,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开创了儒家式经营之风。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荣照也提出了儒教精神促进了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观点。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传统的国家,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联想:儒家文化、儒家伦理导致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这或许是当前国学热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 港台新儒家代表对大陆的反哺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初,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

二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友兰、贺麟等。

这两个阶段大致范围是1919年到1949年,是在大陆出现的。

三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成熟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钱穆、方东美等。

四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复兴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

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在港台。

当代国学热的兴起与港台地区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

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在大陆出版并广为流传,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 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 据说,我国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大约有3500万,这些华人散居在世界的各个不同角落,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归属和认同,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归属和认同,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如祭祀伏羲、祭祀黄帝、祭祀大禹、祭祀孔子等,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也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 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 在国际上,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

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于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另一个精神的支柱,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