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

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

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摘要: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证明,开发区的成立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

随着开发区由起步阶段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其发展方式已由单纯追求总量的扩张到更为注重质量的提升,内涵的丰富,可持续性的发展。

开发区工业经济的转型期恰恰是经济调整的机遇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更新观念、改革制度、创新管理,从技术改造、产业集群、增强服务、塑造环境等诸多方面入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西安经济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分析其对西安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之利弊,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开发区经济活力利弊解决对策引言20世纪中叶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竞相建立了包括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批准设立经济特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后,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建立开发区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来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这些开发区的发展,引进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国家对这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赋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对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20年来,这些国家级开发区在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从体制创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真正体现了改革开放“试验区”和“排头兵”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不同程度地走上以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外资出口为主的道路。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开发区的创建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之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开放、发挥创新的重要窗口。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凸显,土地、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明显加大。

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将成为我国坚持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经济开发区的演进历程、发展特征、动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张晓平,2002;王慧,2003等),对于我们科学认识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特点和运作机制并指导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对经济开发区包容性增长诉求的进一步提升,如何解决经济开发区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开发区规模偏大、经济效益低下(王兴平、崔功豪,2003)、土地利用效率过低(朱传军、卢新海,2009)、国内经济开发区发展不平衡(王宗赐等,2010)等问题,需认真加以研究。

2基本概念2.1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的范围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其它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范围将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补充和修订。

2.2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是指为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区中划出的实行一系列类似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地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

3 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所谓“开发区”,中国人并不陌生。

通常而言,它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等。

在中国,开发区依靠其强大的动力,已经成为各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载体,“开发区城市”概念也由此而生。

按照学者的观点,开发区发展进程可划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后成熟期几个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发区有着不同的增长机制,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空间特征,因而与依托城市(母城)和地区的相应关系也有所不同。

开发区发展对城市的空间规模、形态以及空间增长方式、产业空间结构、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各功能区段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效应,从而可催化带动都市区域的空间重构。

为什么开发区能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如此大的推动力?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伟林称,说到底,还是集聚经济的作用。

在周伟林看来,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投资环境条件不均一,采用开发区模式,便于集中公共资源,快速有效地营造起有利于企业选址的特殊空间。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都很重视搞开发区,招商引资,这对于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当地就业、税收、GDP增长、城市发展等都有益处。

工业区是大多数中国地区城市化的重要载体。

以北京为例,为了促进北京空间重构,为北京城市化道路提供了一种新选择,有力推动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在北京的周边,顺义、通州、亦庄等工业区的设立,起到了经济集聚、人口集聚的作用,而成为北京新“增长极”的作用。

而随着“大北京”规划的出台,北京的这种城市化进程已经辐射到了与北京邻近的河北的县市。

在北京南部的河北固安县,固安工业园区作为固安工业化和城市化梦想的载体,已成为典型的开发区城市,被官方称为是河北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区域,也是我们积极探索的样本之一。

固安工业园区的建设者集全球城市经验,建中国未来梦想。

他们走访新加坡、德国等先进开发区,提出了“公园城市、产业聚集、休闲街区”的规划理念。

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优化等内容融合到城市的空间规划当中。

他们也考虑了工业园区的发展同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原有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新规划了新城核心区、工业聚集区等功能区域。

运动公园、自行车慢跑系统、工业区邻里中心等前瞻性规划在周边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另外,工业园区系统规划了区域内生活安置、免费职业培训等方案,在改善区域内居民生活硬件设施的同时,对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提高区域内居民收入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开发区对中国城市影响贡献度的灰色关联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西安市开发区发展现状4.1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现状吸引外来投资,极大地推动了西安高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进入二次创业期以来,西安高新区招商引资取得巨大进步,主要表现为:一是引进外资的增幅较大。

2004年,西安高新区实现合同外资3.099亿美元,占全市的39%;实际引进外资1~3亿美元,占全市的37%;实际引进内资47.2亿元,实际引资占全市的37%;实现全口径出口创汇3.5亿美元,占全市的34%。

2006年,西安高新区实现合同外资6.21亿美元,同比增长49.3%,占西安市合同外资总额的34%;实际利用外资2.92亿美元,同比增长47.2%,占西安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5.4%。

另外,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同比增长52.8%。

其二是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加大了对高新区的投资力度。

2005年,美国美光公司芯片模块组装和封装测试项目落户西安高新区,总投资2.5亿美元;2006年4月,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生产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全球开发中心项目入驻西安高新区,总投资 2.55亿美元。

这两个项目,先后刷新了陕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资项目投资纪录。

2007年以来,日本东芝株式会社中国第一个火电水利设备生产基地、德国SEW传动装置、美国艾默生科技资源(西安)有限公司、西安瑞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优碧特软件(西安)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也已顺利进入高新区。

内资项目中,南京联创科技集团拟投资40亿元人民币,建设软件外包基地和城市信息化项目;上海龙旗集团拟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立移动终端研发生产项目;深圳华为公司拟投资15亿元人民币建设全球交换技术支持中心及软件工厂。

截止到2007年底,西安高新区累计注册科技企业突破一万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310家,在全国高新区中创办中小科技企业数量排第二位,各类外资企业达到了879家。

4.2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状自1993年建区以来,西安经开区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外向型的现代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目前累计入区企业3600余家,外资企业100余家;29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英国BP、罗尔斯·罗伊斯,瑞士ABB,德国西门子、博世,法国阿尔斯通、瓦鲁瑞克、达能,美国可口可乐,日本日立、三菱、朝日,荷兰喜力等;15家大型中央企业——中国兵器集团、北车集团、中钢集团、中航集团、中交集团等;60余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台湾顶新、香港金威、江苏雨润、陕重汽、西部超导、金风科技、西部钛业、启源机电等。

连续5年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同类开发区,成为全国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成长潜力的区域之一。

2010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发展加速、质量提高、持续向好的健康局面,主要指标连续保持了35%以上的高速增长,比“十五”末翻了两番以上。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5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2011年上半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16.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98.4亿元,同比增长30.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3亿元,同比增长2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76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实际引进外资2.57亿美元;引进内资108.7亿元,基本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工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为支柱产业和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四大产业托起西部制造业整合平台商用汽车——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机械电力——陕西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最密集的产业食品饮料产业——产品齐备、产业链条完整,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6存在的问题和不足6对策及建议(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然要求出台具有相关法律的出台进行规范化定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