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弓新亚

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弓新亚


(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1 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1分)使 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 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 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写出了分 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分)(答“借景抒 情”“联想想象”的适当给一点分即可) (2)“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 象;(1分)“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 的情景。(1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 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1 分)
古典诗歌中描写 音乐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 弓新亚
• 音乐空灵微妙,孔子听到《韶》乐之后, 甚至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由此 可见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 • 如若将音乐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那就又极难把握了,就需要诗人们运 用高超的艺术方法。 • 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 和李贺《李凭箜篌引》,曾被清人方扶 南称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些 诗歌为我们学习描写声音提供了很好 的借鉴。

李凭箜篌引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
听筝
柳中庸
• • • • •
正面描写
以声喻声(比喻、通感、想 象、联想) 以形写声(通感、想象) 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 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 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 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如“大弦嘈嘈 如急雨,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 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 “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 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 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 “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 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
•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 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 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 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 的效果。
• 《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 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
• 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 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 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 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 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 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 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 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 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 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 远随飞扬”的诗句。“浮云柳 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 关,但它们“无根蒂”、“随 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 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 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 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 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 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 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 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 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 的韵味就感受到了。
• ①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
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江湖的 感慨。(3分) ②因为琴声把诗 人带到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 清的境界,所以使人产生了隐 逸之意。(2分)(意思对即可。 共5分。)
•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 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 松”,诗人以“一”与“万” 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 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 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 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 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 的高超。
以形喻声(比喻、通感、想象、联 想) 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 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 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 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 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 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 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和王中丞闻琴谢眺
•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 【注】容与:徘徊犹疑。
• 小题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 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小题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 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 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清幽宁 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 (3分)(如果答最后两句,通过 琴声产生的效果来描写音乐,也可 得分) • 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 法写“琴声”,写琴声如满林传遍 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琮琮作 响的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侧面烘托 以境衬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 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 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 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 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 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 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 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 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 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 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 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 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 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 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 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 “促柱”。
•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 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 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 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 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 “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 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 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 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 感觉到的却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 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 就可想而知了。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 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 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 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这里没有 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