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9分)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纤.(qiān)细蕈.(xùn)菌将.(qiānɡ)子无怒给.(jǐ)予答复B.修姱.(kuā) 溘.(hè)死小人所腓.(féi) 一叶扁.(biǎn)舟C.主簿.(bó) 吐哺.(bǔ)酾.(shī)酒临江清流激湍.(tuān)D.嗟.(jiē)悼修禊.(xì)冯.(pínɡ)虚御风放浪形骸.(hái)【解析】A项“纤”读xiān;B项“溘”读“kè”,“扁”读“piān”;C项,“簿”读“bù”。
【答案】 D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浅尝辄止竟相诽谤鉴署杯盘狼藉B.骇人听闻无济于事枷索流觞曲水C.巍巍峰巅终南捷径訾詈鼓瑟吹笙D.苍海一粟取之无禁脉胳夙兴夜寐【解析】A项,竟—竞、鉴—签;B项,索—锁;D项,苍—沧、胳—络。
【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震惊全国的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公开审理是________公开、公正和讲原则的体现。
(2)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两页纸的________表,实在让人咋舌。
(3)爷爷说他忘不了那一段________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
A.法制勘误心酸B.法制刊误辛酸C.法治勘误辛酸D.法治刊误心酸【解析】“法制”是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名词;“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勘误”是指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刊误”是指削除、修改文字错误。
“辛酸”原指辣与酸,比喻痛苦悲伤的(经历);“心酸”指心里悲痛。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当人们看到西海上那巡回作业的挖泥船、建筑工地上那繁忙热闹的吊车、吊塔,拔地而起的线杠、木塔、宿舍楼,没有谁不对建设中的新开发区赞叹不已。
B.怎样衡量一个人记忆的好坏呢?一般有以下四个标准:记忆的广度,记忆的速度,记忆的长久性,记忆的准确性。
C.整治马家沟河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市民非常关心这河怎么治理?两岸居民将怎么办?D.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A.应把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本句有三大方面并列;C.陈述句不能用问号,两问号应分别改为逗号、句号;D.冒号应管到“熊罴”,故“熊罴”后应为句号,且在后引号里。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古语云:“得道者多助.....。
”“台独”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绝不会有.....,失道者寡助出路的。
B.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发光。
C.限制消费范围,并不能制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因为它没有切断用公共资金为自己办事的渠道,所以只是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
D.登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解析】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B.芸芸众生: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
C.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三个词均符合语境。
D.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不合语境。
【答案】 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并审议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
B.春节之际,北京向全国游客送出约3万张故宫、颐和园等景区免费门票,并提供免费住星级客房等多项优惠活动。
C.对奥巴马25日正式提名骆家辉担任商务部长一事,美国《侨报》27日刊发社论指出,这是奥巴马一个明智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D.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的提案经153个承办单位办理,产生了明显成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A项“原则通过并审议”应为“审议并原则通过”;B项搭配不当,“提供”改为“推出”;D项在“推动科学发展”前加“为”。
【答案】 C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A.③②①⑥⑤④B.③⑥⑤②④①C.⑤④①③②⑥D.⑤②④⑥①③【解析】按狗的特点及这种特点的作用分述。
【答案】 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手机文学蒋信伟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
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
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
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
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
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
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
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
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
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
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
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
”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
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
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
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
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
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
“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
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节选自《文汇报》2007年12月23日) 8.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D.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解析】原文中“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这句的意思是说手机文学的呈现方式是“手机短信”,但并不是说“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
【答案】 C9.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
B.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C.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D.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
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解析】曲解原意。
原文有“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答案】 C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
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解析】“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与原文“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表意不同,前者是已然,后者是未然。
“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与原文中“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表达的内容观点不一致。
【答案】 D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初,贾岛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
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
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
自称碣石山人。
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
”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
”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