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北民族大学赋

西北民族大学赋

西北民族大学赋□新闻传播学院09级广播电视新闻学陈双林岁在己丑,隶属三秋[1]。

乾坤初定,新政启航[2]。

“藏民学校”[3]融边俗,“革大三部”[4]促文风。

毛主席亲指意[5],彭大将军挥鞭[6]。

撷英采华,驻镇兰州[7]。

夏河接见[8],军民共筹。

河西古道,黄河之滨,相聚其四海精英贤达;皋兰山下,美丽金城,集合各民族年轻子孙[9]。

承天载地,应物孕魂。

秉烛星火,历来文昌[10]。

创立伊始,简陋无文[11]。

忆往昔,解放炮声初孕育,野战军营放蓓蕾[12]。

大业当前临受命,民族教育启晨曦[13]。

创业史艰,勤教苦学[14]。

奋斗史苦,团结拼搏[15]。

白手起家,龙尾山[16]下创伟业;励精图治,“黄河之滨写华章”[17]。

各族儿女心血铸成,全校师生倾力谱就。

六十载沧桑砥砺,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桃李芬芳[18]。

十年浩劫[19],实为国殇。

学院停办[20],心血一炬。

教工离散,校产分光[21]。

周公[22]指点,生机重逢。

几经曲折,再度芬芳。

改革求索[23],硕果殷仓。

世纪之交,步履轻捷。

长足发展,癸未[24]易名。

以人为本,助人成功[25]。

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斯西北民族大学办学史,与祖国同呼吸,携民族共命运。

有油诗曰:民族传承话西北,千里九洲实中央;与国同立创功勋,天下民大一家人。

学以问道,文以载德[26]。

三尺讲台,方寸留馨。

教书为传道授业,教学以谦恭严谨[27]。

蚕丝方尽春未老,荆棘深处探路人[28]。

科研无计无力,笔耕不止不辍[29]。

仰学前辈时贤,俯察自身后学[30]。

端行善教,修己达人[31]。

培蕙兰兮陇原,树桃李兮九州[32]。

白虎山[33]下膺重任,黄河之滨谱华章;甘不问玉瑶出处,看学子云去云来。

格学有泰斗[34]。

传世生花译笔健,更有诗词吐新蕊。

藏学傲群雄[35]。

藏文编码惠民生,科技创新铸辉煌。

维学有前贤[36]。

备德才兢业一生,励后学流芳百世。

蒙学誉四海[37]。

不因牧笛寄真情,安得毡城通九州。

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助人成功[38]。

薪火不息,纬地经天。

学宫聚首,有容乃大。

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民族[39]。

质量立校,以德治教,从严治学。

秉承先辈传统,谱写世纪华章。

黄河精神,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黄土地精神,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弘扬水土“两黄”[40]精神,开启民族教育新篇。

城关校区[41],依山而建,虎踞龙腾。

山拥水绕,钟灵毓秀,坐听涛声。

左通[42]黄河,山水接汲灵气。

右揽五泉[43],清泉飞瀑相闻。

前俯金城,闹市圣殿洞天。

后仰皋兰[44],文绣兰山烟雨[45]。

校舍楼宇,巍峨富丽,典雅瑰奇。

厅堂书阁,飞檐斗拱,古色陈香。

交相辉映,各具一趣。

综合楼、医学楼、文科楼、成教楼,谋学科教[46]。

民启路、民英路、民兴路、民华路,启英兴华[47]。

天梯石台,拾级而上。

“勤学敬业”木铎金声。

“团结创新”笔墨生香[48]。

其景致,既富学宫之雍然厚重,又携园林之清雅娟秀。

卿喜看校园春色,丁香园[49]里话芬芳。

迎春探春牡丹芍药,芳芳竞艳。

乔木灌木松柏槐杨,处处成荫。

林间小道并铺方砖古玉,苍松随风轻点亭阁飞檐。

仲夏蝉鸣。

老妪翁媪,蝴蝶厅[50]前轻摇扇;四方学子,八角亭[51]里静翻书。

金秋雀闹。

椅上老人,拄杖枕手微眯眉;树下孩提,左倾右顾头上梨。

庭院无山不奇,无水不秀。

小桥横湖通曲径,假山巍峨任鸟飞。

丁香园里花开岁岁,八角亭下来去年年。

民生路上喜看松柏缀绿,大礼堂前静闻丹桂飘香。

龙爪国槐[52],内书西北边陲古曲苍劲,外谐南国垂柳抵拂阴柔。

五叶地锦[53],踏实攀延巧夺天下功夫,春翠秋艳胜过粉黛朱红。

榆中校区[54],平地崛起高楼,山川气象更新。

白虎山下,青松根深叶茂,梧桐吐绿抽枝。

行走其间。

宽敞明亮,现代风范。

幢幢高楼,红顶飞瓦。

楼宇窗明几净,外墙灰白相间。

远观兮,错落有致;近瞩兮,无章可循。

回归自然,本亦章法。

水景坛[55],水舒灵气,灯耀昭皙。

上映昆山日月星辰,下蕴春秋粼粼波光。

图书馆,西北首屈,气势恢宏。

采撷群籍汇书城,服务师生育琼英。

联结西北史踪重藏益用,倾心打造民族特色馆藏。

五叶地锦,寒露止绿。

秋风瑟瑟丹叶脉,三支干渠[56]走红廊。

银杏林立,纵横交错终成行。

扇形贝叶,十里草甸撒鹅黄。

青松缀绿,国槐成荫。

林间隐露蹊径,雀闹静闻书声。

尤良师把穗,学子满门庭。

勤奋勇攀学府高阁,汗水浇铸理想人生。

万千学子茁壮于怀,为国腾飞奉献青春[57]。

长城内外,天山南北。

大江两岸,雪域高原。

民大学子及寰宇,精英贤达遍五洲。

虚怀若谷端行事,政商诸界展奇才。

前程锦绣,大展鸿图。

跃马扬鞭,高歌猛进。

新闻学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文学院里,执生花妙笔,著汉唐诗章。

史学引春秋,理工铸精魂。

音乐绎天籁之音,舞蹈赋敦煌之韵。

文史政经法,理工农哲医[58]。

行行出状元,门门皆文章。

皆有风采,各领千秋。

才疏学浅,弗能枚举。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

画册难尽丰美,校史详述恩情。

六十余春秋承前启后,五十六民族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此去次年,恰逢华诞[59]。

本欲丹心庆寿,无奈陋笔难张。

实为憾事。

感离将兮,壬辰[60]以记!注释:[1].即1949年9月。

[2].新政指社会主义新中国。

西北民族大学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

[3].1949年 9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开办藏民问题研究班。

11月16日,藏民问题研究班扩大,改名为藏民学校。

[4].1950年 1月11日,藏民学校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

[5].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对西北民族工作的一个指示中明确提出:“一切由少数民族存在的地方的地委,都应办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

”[6]. 彭大将军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

彭德怀将军筹办担任总指挥,为西北民族大学奠基人。

为了落实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及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党委开始了筹办民族院校的工作,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西北民族学院—这朵中国民族教育园地中的艳丽花朵,率先孕育萌发,绽放了蓓蕾。

[7]. 1950年2月21日,西北军政委员会第四次行政会议通过在兰州筹办西北民族学院的决议。

[8]. 1949年9月18日,彭德怀将军接见夏河县8名藏族青年,决定在兰州开办藏民问题研究班。

[9].此句为根据西北民族学院校歌改编而成。

[10].西北民族大学顺应时代要求而生,虽历经星火波澜,但历来文运昌隆。

[11].量词,指旧时小铜钱。

此指创立初始的客观条件艰难。

[12].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解放大西北的炮声中孕育。

[13].受命于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新中国成立的晨曦里孕育,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所致力于民族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诞生。

[14].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学校教师殚精躬耕。

[15].同样困难的求学条件,教师学生团结不懈。

[16].龙尾山属皋兰山脉一支,西北民族大学依山而建,附势而阙。

[17].“黄河之滨写华章”为中央电视台为西北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所拍的电视专题名。

[18].此六十载和一甲子为虚指,实质按写作时间应为62周年。

[19].指1967-1976年十年文革。

[20].1970年10月13日,西北民族学院革命委员会停止办公。

[21].是年,西北民族学院撤销,教职工除新疆、青海籍的回原籍外,其余人员不分民族、专业,分配到甘南的200名,有21人被强迫退职或退休。

4月25日,西北民族学院的校址、校产、设备等全部移交给甘肃省学习班,教师的许多研究心血被焚毁。

[22].周公指周恩来总理。

1973年,在国务院的直接指示和关怀下,西北民族学院得到恢复。

[23].1979年至1981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西北民族学院迅速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学与科研上。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将德育放在首位;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坚持立足“西北”、“民族”,面向全国,发挥优势,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原则,在探索中找出路,在改革中求发展。

[24].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由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25].2005年,新任领导班子确立“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崭新理念和办学思路。

[26].记学校马得山教授。

来自西北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网深情民大-名师风采专栏,为刘林山老师编辑。

[27].注27和注30为根据赵德安教授的治学之道改编。

[28].分别记马进武和刘文性教授。

[29]. 记曹万智教授。

[30].同27。

[31].喻教师师德师风,甘为学堂孺子。

[32].同注31。

[33].榆中校区坐落于白虎山下。

[34]. 追忆著名格萨尔学家王沂暖教授。

[35]. 记于洪志教授。

[36]. 记维吾尔学名师李国香先生。

[37]. 记蒙古语学家杨才铭教授,后面诗句为其《怀友》诗作里的第五、六句。

[38]. 从2005年至今,新任校领导班子本着“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崭新理念和办学思路,真抓实干,抢抓机遇,提出了要“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助人成功”的十六字口号。

[39].为西北民族大学办学理念,其中“立足西北,服务民族”为办学宗旨。

[40].为学校倡导的“两黄”精神,即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

[41].西北民族大学校本部坐落于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

[42].面北而左,这里指西边。

[43]. 指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的五泉山,是一处“林木葱郁花草香,雕梁飞阁泉瀑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陇上胜地。

[44].学校背后为皋兰山脉,依皋兰山系龙尾山山势而建。

[45]. 兰山烟雨,金城八景之一。

兰山就是皋兰山的简称,每遇秋霖夏雨,淡雨散于天空,浓云锁于山巅,云带缠绕于山腰,整个兰州城的山水人家,尽在这烟雾中。

[46].泛指学校的教学楼,为与注47成语势相同。

[47].为校内的四条路名。

[48].“勤学敬业,团结创新”为阳刻在学校教学区和公寓区之间石阶上的校训。

[49].为校内一花园,因丁香花盛开繁茂而得名。

[50].为校内一古色古香的建筑,现为对外办公室。

[51].为校内一古亭,因有八角飞檐而名八角亭。

[52].龙爪国槐为槐树科,由于造型独特,是一种珍稀的园林景观树。

[53].五叶地锦为爬山虎的一种,春夏为翠绿,秋冬为朱红,本部内随处可见,故名地锦;叶子通常是由五片组成一支,故名五叶。

[54].为学校在兰州榆中县的一校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设施齐全。

坐落于白虎山下。

[55].为图书馆前面的水景广场,白天晴空泛波,清风送爽;夜晚更是迤逦,四周明灯烛火,与图书馆静谧相应,别有一番文味。

[56].为横穿榆中校区的一条水渠,是榆中县夏官营重要的灌溉水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