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阳茶产业的几点思考茶叶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及劳动强度,增强了茶产业的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自采用加工机械后,整体工效提高了近十多倍,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实际效益。
随着茶产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兴组织也应运而生。
并建立示范园,加工规模也越来越大,大型的成套加工设备及部分生产线也大量引进。
使茶叶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园区机械化作业水平达90%,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顾我公司的发展历程,虽然艰辛也很自豪:2003年小型炒茶机定型量产,2004年全面推广。
2004年以前(以浉河港为例)人均茶园没有超过3分,至2007年人均茶园面积猛增到6亩以上。
2005年公司正式成立后,加大了研发力度,同时引进外面的技术加以融合和改进,2009年信阳毛尖的加工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5%,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对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0年信阳红研发成功,我公司积极响应,组织精干技术人员,到安徽、云南、福建等主要红茶产区考察学习,2011年2月份红茶自动发酵室和精温烘干机研发成功并以投放市场。
2011年7月份第一条信阳毛尖清洁化自动生产线研发成功,在国内首家把工业用的触摸屏和PLC编程控制技术应用在茶叶加工设备中,使茶叶加工流水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
其中有32项技术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在同行业类引起很大的振动和高度关注。
目前,我们公司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工艺水平、销售量和品牌知名度都以排名在同行业的前列。
同时,我们的产品以延伸到食品、保健品、中药材和农产品的加工行业。
同时,提出一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领导参考:一、制定明确的标准:茶叶也是产品,质量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就是生命。
据我所知,信阳毛尖还没有一个具体、详实的标准,对茶叶的质量要求和价格的制定没有依据。
二、倡导规范生产: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规范生产。
推荐引进合格的肥料和杀虫剂,茶农没有检测设备,只看说明书是不能解决问题。
信阳毛尖的外观精美,香味醇厚自然,是源于我们精致和独特的加工工艺,要规范我们的生产工艺流程,关键工序一定要做。
也要保留我们独特的传统工艺,使传统工艺与现代的加工方式得到很好的融合。
改善加工环境(茶叶也属食品类),起码要有一个最基本的环境要求。
生熟分开,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
三、引进与改良:不能单纯或盲目的引进。
我们原有的老品种已濒临灭绝,它的特质是外来品种无法相比的,满市场还都打着“本地茶”、“野茶”的幌子,它的作用怎么就不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设备也急需改良,加热的方式、设计的理念、使用的材料、环境的基本要求都要改良,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
四、监管与支持:成立专业的监管部门,针对每一个环节制定监管机制,使茶产业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监管政策与资金的落实与使用。
对有一定规模的涉茶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我个人感觉,这几年对销售企业的关注比较多,忽视了茶产业基础的发展。
从源头抓起,良种的培育、有机肥料的使用,茶园的改良,新茶品的开发给予资金的帮助。
先进的加工设备研发,新型清洁化加工设备的购置,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信阳市华阳工贸有限公司2012-2-12010年1月,信阳红研制工作启动,区委、区政府多次派人到福建、安徽等地进行考察、调研,精心挑选、引进红茶制作专家,研制信阳红茶。
于4月13日制出了金毫显露、条索紧细、汤色红浓明艳、滋味甜醇回甘的优质信阳红茶。
信阳红茶在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上一亮相,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茶界人士品鉴后赞不绝口。
更重要的是信阳红的成功研制,解决了我区夏秋茶严重弃采的问题,预计可为我区40万亩优质茶园增收20多亿的产值。
信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茶叶作为信阳乃至河南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已成为信阳市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彻底摸清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状况,为党政领导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河南调查总队对信阳市1240个产茶的行政村、1200多个茶场、1.6万多个茶叶种植户、15个茶叶加工和经销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稳步增加1、种植面积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信阳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园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万亩发展到今年的66.61万亩,其中:山地茶55.51万亩,占83.3%,当年新增茶园11.70万亩;茶园采摘面积51.59万亩,其中山茶采摘面积43.85万亩,占85.0%。
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
1995~2006年,全市茶叶产量翻三番以上,年均增长15.7%;产值翻四番以上,年均增长29.6%。
截至今年7月底,该市茶叶总产量22156吨,比2006年增长5.7%。
表一1995-2006年信阳茶叶生产情况2、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信阳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浉河、光山、商城、固始、新县和罗山6个区县,其中以浉河最多。
6区县面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4.2%。
表二2007年信阳各县区茶叶生产情况3、规模种植发展迅速。
信阳市规模化茶园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该市10个县区均产茶,涉及112个乡镇、1240个行政村,从业人员超百万。
全市现有茶叶种植户14.26万户,户均种植4.67亩,其中:种植20亩及以上的规模户有8215户,占茶叶种植户的5.7%,主要集中在浉河区,有5745户,占全市规模户的70.0%;茶园面积超过300亩的种茶大户300多户;拥有万亩茶园的乡镇12个;集中连片种植在千亩以上的茶园22处;国有茶场和乡村集体茶场及个体茶场1200多个。
4、种茶意愿继续增强。
调查表明,该市现有宜茶面积35.94万亩,其中浉河、商城、罗山、光山、潢川和固始的宜茶面积分别为15.75万亩、8.00万亩、4.10万亩、3.71万亩、2.27万亩和1.23万亩。
各地规划“十一五”期间发展新茶园31.49万亩,其中2008年计划发展15.76万亩。
(二)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1、狠抓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建立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是实现规模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前提和保障。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该市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取得实效。
如光山的蓝天玉叶集团1万亩无公害生态茶基地已建成,信阳佛灵山生态茶基地已发展1万亩,罗山通过申林公司、灵山茶叶公司分别带动4000亩和2000亩茶叶基地建设,固始依托仰天雪绿茶叶公司带动4500亩茶叶基地建设,固始皇姑山、紫云洞等茶场,一次性投资新建高标准良种茶园均在近千亩左右等等。
初步统计,全市已发展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15万亩左右,占茶园总面积的22.5%。
与此同时,该市对一些低产、衰老茶园进行改造,并加强茶园管理、推广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发展有机茶,为信阳市茶叶产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近年来,信阳各地把发展名优茶机械化生产作为推进茶产业开发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创新机制、内引外联、全方位服务等多种手段,帮助基层茶场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使该市名优茶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以五云、信阳卢氏、文新、蓝天玉叶、新林、申林、仰天等为主的龙头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如文新茶叶有限公司集毛尖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拥有生态茶园基地800亩、2个加工厂和一条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加工线、3座20吨位的茶叶保险库,与8000多种茶户签订了保价收购合同,年加工各级干茶150吨,在全省18个省辖市设有24家文新茶叶专卖店,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有108个代理经销商。
固始县拥有名优茶机械化生产线25条。
浉河区的董家河、浉河港乡,炒茶机普及率达50%以上。
炒茶机、杀青机、揉捻机、修剪机的大量使用,使制茶技术由以前的手工制作发展到机械化生产,较大提升了茶叶深加工能力。
3、茶树良种普及率不断提高。
据史料记载,清朝中期至民国初期,信阳茶有两次较快的发展,主要是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和在吸收六安“瓜片”和“龙井”抓条、理条炒制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外型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信阳毛尖炒制方法。
随着种茶区域的扩大,千亩、万亩以上规模茶园的不断产生,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目前,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3万多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左右,主要品种有福云6号、福鼎大白、龙井43、乌牛早、浙农113、浙农117、舒茶早、迎霜、劲峰、薮北茶等优质茶。
(三)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销售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唐代的陆羽、李肇分别在《茶经》和《国史补》中把义阳(今信阳)茶列为国之名茶。
宋代的《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的《大欢茶论》中,也把信阳茶列为国之名茶。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毛尖”定名于1913年,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8年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甘”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奖。
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而且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阳毛尖茶优异的品质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同时,通过连续16年成功举办“中国?信阳茶叶节”,信阳毛尖茶的品牌影响力大为增强。
目前,全市拥有茶叶品牌200余个,其中知名度高、拥有一定生产基地且已注册的品牌50多个,如龙潭、文新、五云、广义、蓝天玉叶、九华山、仰天雪绿、青峰云雾等(见表三)。
在十大名茶的绿茶类中,信阳毛尖堪与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相媲美。
2006年中国信阳茶叶节期间,信阳蓝天玉叶牌极品拍卖价74.5万元/斤,高于西湖龙井极品72.8万元/斤的历史记录;固始县九华山牌极品拍卖52.5万元/斤;光山县静居寺牌极品拍卖49.6万元/斤。
目前,全市各产茶县区都建有茶叶贸易市场。
据统计,已建成城区茶叶贸易市场和乡镇初级茶叶市场达100余个,其中规模较大的20多个,有50%以上的名优茶通过市场交易完成。
此外,全国各大中城市设有信阳茶叶销售网点3000余处,专业销售人员约2万人,并建立了“中国.信阳毛尖信息网”和“信阳毛尖网”,较好地扩大了信阳毛尖茶的品牌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
(四)种植效益显著提高,但个体、区域间差异较大1995~2007年,信阳市茶叶每公斤平均价格由20元上涨到100元左右,上涨了4倍,但由于经营方式和生产规模不同,不同类型、区域间种茶效益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