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答案:(1)生物学因素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环境因素。
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都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③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不小;④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答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教育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答案:(1)游戏;(2)动作与行为练习;(3)讨论;(4)表演;(5)示范;(6)
参观访问;(7)实验;(8)多媒体教育;(9)感知体验。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游戏的具体含义。
答案:(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情绪的动机作用;
(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3)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号作用;
(4)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感染作用。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对下列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的目标进行评析并修改。
认识四季(大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四季的名称、顺序及主要特征;
(2)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年中某个季节的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答案:(1)评析
优点:该目标的制定较为全面,兼顾了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情感等方面。
缺点:要求过低,不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修改
对目标的修改要求做到全面(包括知识目标、方法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性强。
修改范例:
(1)让幼儿了解四季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
(2)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四季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激发幼儿对季节变化主动探索的兴趣。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
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答案:(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
(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以认识自己为内容的活动。
要求:活动名称可以自拟,写出活动目标,并简要说明活动思路。
答案:活动目标:
①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②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
③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依据引发认知一情感体验一实践尝试一经验积累一情境迁移的基
本要素来设计,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请以下面的儿歌为内容,设计一个完整的活动。
要求:(1)注明适合的教学班级;(2)列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儿歌】
片片飞来像蝴蝶
秋风吹,树叶摇,
红叶黄叶往下掉。
红树叶,黄树叶,
片片飞来像蝴蝶。
答案:片片飞来像蝴蝶
适合班级:小班
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感受儿歌中
描写的秋天的美丽景象。
活动准备:(1)带幼儿到室外观察秋风吹下树叶的情境。
(2)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儿歌内容。
①引导幼儿回忆秋风吹过,树枝摇动的景象,理解
并学说“秋风吹,树枝摇”。
②出示收集到的树叶,请幼儿说说树叶的颜色,学说“红树叶,黄树叶”。
③带领幼儿抛撒树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飘落的树叶像什么,学说“片片飞来像蝴蝶”。
(2)教师用树叶和形体动作示范朗诵儿歌。
①讲到“秋风吹”时,双手拢嘴做吹的动作。
②讲到“树枝摇”时,做双臂在头上摆动的动作。
③讲到“红叶黄叶往下掉”时,双手从头上向下摆动。
④讲到“红树叶,黄树叶”时,教师一只手拿红色树叶,另一只手拿黄色树叶分别展示给幼儿。
⑤讲到“片片飞来像蝴蝶”时,做蝴蝶飞的动作。
(3)带领幼儿朗诵、表演儿歌。
①带领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②鼓励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
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
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
答案: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第2款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
为避免出现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入手,保证幼儿的合法权益。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案例:在室外自由活动时间,中班的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膝盖摔破了。
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
”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
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案:(1)可能原因:①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②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
(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对事件的处理: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②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
③请小安帮小华涂药(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④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⑤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