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胶体稳定性
K2[Fe(CN)6] 0.08
Al(NO3)3
0.095
Ce(NO3)3
0.069
溶胶的聚沉
可得到以下一些规律: (1) 聚沉能力主要决定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 且聚沉值与异电性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这就是 Schulze-Hardy(舒尔茨-哈迪)规则。 如对于给定的溶胶,异电性离子分别为一、二、三价, 则聚沉值的比例为:100︰1.6︰0.14, 即
溶胶的聚沉
在憎液溶胶中加入某些大分子溶液,加入的量不同,
会出现两种情况:絮凝作用和保护作用。 (1)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在胶粒或悬浮体内加入极少量的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可导致溶胶迅速沉淀,沉淀呈疏松的棉絮状,这类沉淀称为 絮凝物,这种现象称为絮凝作用(或敏化作用)。
能产生絮凝作用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絮凝剂。
溶胶的聚沉
絮凝作用与电解质的聚沉作用完全不同。 由电解质所引起的聚沉过程比较缓慢,所得到的沉淀颗粒 紧密,体积小。
高分子的絮凝作用是由于吸附了憎液溶胶的胶粒以后,高
同时也破坏了双电层的静电平衡, 导致静电斥力产生。
溶胶的稳定性
(2) 胶体系统的相对稳定或聚沉取决于斥力势能和吸力势
能的相对大小。
当粒子间斥力势能在数值上大于吸力势能, 而且足以阻
止由于布朗运动使粒子相互碰撞而粘结时, 则胶体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 当吸力势能在数值上大于斥力势能, 粒子将相互靠 拢而发生聚沉。调整两者的相对大小, 可以改变胶体系统的
第8章
胶体稳定性
Colloid stability
第8章
胶体稳定性
胶核、胶粒、胶团
一、溶胶的胶团结构
胶团结构式 DLVO理论
二、溶胶的稳定性
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三、溶胶的聚沉
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溶胶的胶团结构
因为胶粒的大小常在1~100nm之间,故每一胶粒必然 是由许多分子或原子聚集而成的。 胶核(colloidal nucleus):由分子、原子或离子形成的难溶 的质点,它是胶体颗粒的核心。
• 电解质浓度对胶粒势能的影响
溶胶的稳定性
除胶粒带电外, 溶剂化作用也是使溶胶稳定的重要原因。
溶剂化膜的存在增加了胶粒彼此接近时的机械阻力。 分散相粒子的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受重力影响而不下沉 的原因。 综上所述, 分散相粒子的带电, 溶剂化作用及布朗运动是溶
胶三个重要的稳定原因。
溶胶的稳定性
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三种溶胶聚沉. (左)Al(OH)3; (中)Fe(OH)3; (右)Cu(OH)2
溶胶的聚沉
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溶胶对电解质的影响非常敏感。
聚沉值是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 解质的最小浓度,又称临界聚沉浓度(CCC)。 通常用来表示电解质的聚沉能力。 聚沉能力是聚沉值的倒数。聚沉值越大的电解质,聚沉 能力越小;反之,聚沉值越小的电解质,其聚沉能力越强。
50
110 0.65 0.72 0.81 0.093 0.096
RbNO3
AgNO3 Ca(NO3)2 Mg(NO3)2 Pb(NO3)2 Al(NO3)3 La(NO3)3
126
0.01 2.40 2.60 2.43 0.067 0.069 K2SO4 K2Cr2O7 K 2 C 2 O4 0.30 0.63 0.69
溶胶的聚沉
2、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将胶粒带相反电荷的溶胶互相混合,也会发生聚沉。 与加入电解质情况不同的是,当两种溶胶的用量恰能使
其所带电荷的量相等时,才会完全聚沉,否则会不完全聚沉,
甚至不聚沉。 产生相互聚沉现象的原因:可以把溶胶看成一个巨大的 离子,所以溶胶的混合类似于加入电解质的一种特殊情况。
胶粒(colloidal particle):滑动面所包围的带电体, 包括胶
核及其表面所吸附的离子和一部分被吸附的反离子。
胶团(micelle):整个扩散层及其所包围的电中性体, 包括胶
粒和扩散层中的那部分过剩反离子。 胶团分散于液体介质中便是通常所说的溶胶。
溶胶的胶团结构
如在稀 AgNO3 溶液中缓慢加入少量 KI 稀溶液, 得到 AgI 溶胶(正溶胶), 过剩的 AgNO3 则起稳定剂的作用。 AgI胶团结构式
1、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影响最大,主要是影响胶粒的带电 情况,使 电势下降,促使胶粒聚集。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2、浓度的影响
3、温度的影响
增加。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
4、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三.溶胶的聚沉
聚沉(coagulation): 憎液溶胶中分散相微粒互相聚集, 颗粒变大, 进而发生沉淀的现象。 影响聚沉的因素很多,如加热、辐射或加入电解质皆可 导致溶胶的聚沉。
感胶离子序
将同价离子按聚沉能力大小排列的顺序。
H+>Cs+>Rb+>NH4+>K+>Na+>Li+
Ba 2+ > Sr 2+ >Ca 2+ >Mg 2+
F->IO3- > H2PO4-> BrO3- > Cl->ClO3-> Br->NO3-
>ClO4- > I->SCN->OH-
溶胶的聚沉
(3) 有机化合物的离子都有很强的聚沉能力,这可能与 其具有强吸附能力有关。 (4)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是正负离子作用的总和 有时与胶粒具有相同电荷离子也有显著影响,通常相同电 性离子的价数愈高,聚沉能力愈低。这可能与这些同性离子的 吸附作用有关。 例如,对亚铁氰化铜溶胶(负电)的聚沉值: KBr 为 27.5 mol· -3 , m 而 K4[Fe(CN)6] 为 260.0 mol· -3 。 m
溶胶的稳定性
• 电解质的浓度或价数增加都会压缩扩散层, 使扩散层变薄, 斥力势能降低;
• 若加入的反离子发生特性吸附时, 斯特恩层内的反离子数
量增加, 使胶体粒子带电量降低。
E 斥 力 0 吸 力
c1
c3 c2
x
从电解质对胶体粒子势 能的影响看, 当电解质的浓度 或价数增加使溶胶发生聚沉 时, 所必须克服的势垒高度和 位臵皆发生变化, 势垒高度随 电解质浓度增大而降低。
Me+ : Me2+ : Me3+ = 16 : 26 : 36 = 1 : 64 : 729
也有许多反常现象, 如H+虽为一价, 却有很强的聚沉能力。
溶胶的聚沉
(2)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就是价数相同,其聚沉 能力也有差异。 同价正离子, 离子半径愈小, 聚沉值愈大。 同价负离子, 负离子的半径愈小, 聚沉值愈小。
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粒子间的排斥力起源于胶粒表面的双电层的结构。
• 扩散层未重叠, 两胶团 之间不产生斥力
• 扩散层重叠, 平衡破坏, 产 生渗透用。
两胶团扩散层重叠后, 破坏了扩散层中反离子的平衡分 布, 使重叠区反离子向未重叠区扩散, 导致渗透性斥力产生;
稳定的理论, 简称DLVO理论。
溶胶的稳定性
DLVO理论:认为溶胶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还是聚沉,
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静电斥力。若斥力大于吸力则
溶胶稳定,反之则不稳定。 (1) 在胶团之间, 既存在着引力势能, 又存在着斥力势能。 溶胶粒子间的吸引力在本质上和分子间的范德华吸引力 相同,但是此处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 其吸引力是各个分子所贡献的总和。它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 比,是一种远程作用力,故称作远程范德华力。
SiO2 H 2O H 2SiO3 2H SiO2 3
写出其胶团结构式:
[(SiO2)m nSiO32-2(n-x) H +] 2x-2xH+
二、溶胶的稳定性
胶体系统是具有一定分散度的多相系统,有巨大的表面
和表面能,因而从热力学上来说,它是不稳定系统,粒子间
有相互聚结而降低表面能的趋势,即具有易于聚沉的不稳定 性。因此在制备溶胶时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习惯上将这种稳定性称为溶胶的“聚集稳定性”。它是
保持溶胶分散度不易自行降低的一种性质。
溶胶的稳定性
(4) 加入电解质对吸力势能影响不大, 但对斥力势能的影响 却十分显著。 电解质的加入会导致系统的总势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适当 调整电解质浓度, 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胶体。
•在电荷作用下稳定存在的Fe2O3溶胶
胶粒 [(AgI)m 胶核 胶团 胶粒 = 胶核 +被吸附离子 + 紧密层反离子 胶团 = 胶粒 + 扩散层反离子
NO3- NO3-
滑动面
NO3- Ag +
Ag +
nAg+(n-x)NO3-] x+ xNO3-
Ag +
NO3-
(AgI)m
AgI胶团示意图
Ag +
溶胶的胶团结构
如在稀 KI 溶液中缓慢加入少量 AgNO3 稀溶液, 得到AgI 溶胶(负溶胶), 过剩的 KI 则起稳定剂的作用。
溶胶的聚沉
表8-1
LiCl NaCl KCl 58 51 49.5
憎液溶胶的临界聚沉浓度(mmol· -3) dm
AgI(负溶胶) Li NO3 NaNO2 KNO3 165 140 136 Al2O3(正溶胶) NaCl KCl KNO3 43.5 46 60
As2S3(负溶胶)
KNO3
KAc CaCl2 MgCl2 MgSO4 AlCl3 1/2Al2(SO4)3
胶团结构式为:
胶粒
[ (A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