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复习课程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复习课程
返回
退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雅1编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 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 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 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 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返回
退出
1编期中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谈谈 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 切入点,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1500字, 第10周上交)
返回
退出
书籍推荐
1编
返回
退出
1编
返回
退出
陈鹤琴
1编
退出
1.教育者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
响1的编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 职责的人。
返回
返回
退出
1教编 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 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 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 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 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 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 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 本质
“教”、“育” (甲骨文)
1在编 先秦古籍中,很少有将“教”和“育”连用的,“教育”
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中孟子的论述:“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 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 善,手段是模仿。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其拉丁词源为 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 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教育活动以传递社会经验 为目的
➢教育对社会经验进行加工 重组、筛选提炼
➢教育加速个体和人类认识、 接受社会经验能力的提高与 发展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编
➢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 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 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 内容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 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 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返回
退出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条件
1编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
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
的素质。 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
性教育活动。
返回
退出
二、教育的本质
▪ (一)探讨教育本质的意义 ▪ 消除不同观点之间的对峙所产生的不利影
响,寻求不同观点的统一,形成正确的教 育观,进而形成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
▪ (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 上层建筑说 ▪ 生产力说 ▪ 多属性说 ▪ 本质规定性说
1编
对教育的本质规定: 教育的质的特殊性
➢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返回 Nhomakorabea退出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1编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
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 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自觉的有意识活动、类化和传 递经验、社会性——参与社会、改造环境。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1编
根据教育层次的高低不同来分:
1.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 2.初等教育(小学) 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 4.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编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 共同客体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究竟是一种以什么为基本特征的活动?
1编
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 活动?
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呢?
返回
退出
1编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 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 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 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 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返回
退出
1编
返回
退出
▪ (四)教育的分类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的不同来分: 1.家庭教育: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通常 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特点 是: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
2.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教育 的核心组成部分。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系统性。
返回
退出
1编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
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 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 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 “德育”是同义词。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 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3.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 的教育活动,特点是:终身性 、广阔性、多样性、复 杂性
根据教育内容的性质的不同来分:
1.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 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使其 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发 育健全,体质增强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 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