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武学的最高境界。
它传承了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观念,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于自然协调一致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八卦掌借天地之气来修身养性,太极拳的身心合修。
" 武术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激发来体现。
武术练功时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天气、时辰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效果。
如《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
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
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1.2 具有攻防特点的技击性武术的产生主要是依靠生产劳动,人们通过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与野兽斗争来获取食物,这武术最原始的技击性,当然这也是最低级的,但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物质基础。
武术的发展是在部落之间的斗争,在战斗中逐渐演变成较高质量的攻防技术。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紧密相连,结伴而成。
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本身的功放含义,长拳的一张一合,太极的以柔克刚,南拳的步法稳固,这些都足以说明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
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
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
套路运动是武术动作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主要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
在套路中充分体现了武术攻防技击等特点。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形式。
目前武术中正在足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
短兵三项。
搏斗讲究真实,给人以最真实的技击性。
不管是套路还是搏斗都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含义,但与现实中的打斗还是与区别的。
1.3改善和增强体质现在,随着人的生活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就是养生。
然而武术就赋予这样的特征,想太极拳、气功等等。
通过对其它武术形式的练习,不仅在形体上得到锻炼,而且是人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筋络、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和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
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
目前,在我国武术在中小学形成了初步的发展,这极大的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像全国中小学系列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
气功目前在全国得到了极力的推广乃至世界范围内,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太极拳可以增强体质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
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
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
可见,武术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武术的根本就是强身健体,以武术的形式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这是体育所赋予人类的根本特征。
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
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在古代,随着“宴乐兴舞”的兴起,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记载的“鸿门宴”种种项庄以助兴为由拔剑起舞意在刺杀刘邦的故事,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
可以看出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圈”。
在现在,武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陶冶大家情操,在很多晚会上都出现过武术表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人赏心悦目。
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武术本身找到快乐,武术能修性养身,让人们暂时忘掉苦恼,提高生活质量。
二是武术具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套路表演中展现武术的攻防转换,给人以美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以武术的形式作为娱乐节目越来越丰富,像央视举办的康龙武林大会。
2.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逐步的形成了集健身与防身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同时对一些国家的拳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中国武术对其他国家拳术的影响2.1.1柔道记载柔道的前身是柔术,而柔术的发展却与中国武术息息相关。
早在十二世纪以前,中国唐手和手搏,向琉球传至日本。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浙江杭州人陈元赟(少年时代在河南少林寺学艺,懂得伤科针炙,善诗文书画),随浙江道奉檄使单凤翔赴日本,成为尾张藩主德川义直的门客。
后在日本武州江户(今东京麻布区国正寺),以拳法为主传授弟子。
福野正胜、矶贝次郎和三浦义辰三人拜陈氏为师学拳术。
经他们苦心钻研,深得陈氏拳术奥妙。
其后,三浦与福野两人各树一帜,广传柔术。
十七世纪后半叶,柔术经过民间辗转相传而形成了许多流派,并各自成体系,名人辈出。
到十九世纪,著名的柔术流派已达四五十种。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正值大动荡时期。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
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
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赟而始"的碑。
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派术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
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
2.1.2空手道空手道起源于琉球古代的武术琉球手。
琉球手结合了中国的武术,形成唐手。
因为该武术系是有中国人的武术发展而成;也可以念做“空手”。
关于空手道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最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1392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使向中国明朝朝贡。
明洪武帝派遣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
这些中国移民在那霸港附近建立了久米村,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带到了琉球。
中国的拳法也在此时被带到琉球,结合了当地的格斗术琉球手,发展成今日空手道的原型唐手。
经过了几百年的流传,形成了现在各种派系的空手道。
可见,空手道是源自中国。
2.1.3跆拳道跆拳道早期是由韩国古代三国之一新罗的跆根、花朗道演化而来的韩国民间普遍流行的一项技击术,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格斗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
其根源甚至可以追寻到古代的徒手搏击,跆拳道一词,是1955年由韩国的崔泓熙将军创造,据说崔泓熙将军早年在留学日本事,学习了日本的空手道。
跆拳道是融合了中国的拳术、日本的空手道。
虽说跆拳道与武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是有间接的关系。
2.1.4散打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多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深受人民喜爱。
散打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
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魁宝。
散打融入了传统武术的技能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
2.1.5截拳道截拳道被大家所熟知是通过李小龙的电影,李小龙先生以咏春拳为基础并集各种拳法的特点于一身创造了攻击性很强的拳术。
李小龙的拳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
他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主要是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师傅叶问。
他虽然出生了美国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广东顺德县,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
他从小酷爱武术,6岁便开始跟父亲李海全(香港著名粤剧武打演员)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邵汉生武师学精武门的截拳。
此外,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戳脚等南方及北方拳种,并参加过学校的西洋拳训练班。
18岁他重返美国先后就读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时,又认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泰国拳、印尼拳、马来锡拉拳等等。
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截拳道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揉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
2.2武术对奥运会的影响纵观与武术有关的拳术都相继进入奥运会的大舞台,武术作为中国传统项目没有进入这样的舞台,难免为人所惋惜,但是武术与奥运会有着渊源的关系,也为奥运会做出乐儿特殊的贡献。
武术第一次在奥运会上被人们所见,是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表演的形式参加。
当时的武术表演冲击了人们的眼球,被世人所认可,但是还没有被普及。
在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虽然没有被作为正式的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但是也极大的推广了武术大的发展,丰富了奥运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