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呈现的几种方式

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呈现的几种方式

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呈现的几种方式
银川十五中刘晓燕
课堂教学总是以问题来呈现的,教学问题呈现的方式过于单一是造成教学问答模式化、程式化和课堂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

丰富课堂内涵,真正反映课堂的应有面貌,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就必须运用多样化的问题呈现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同一知识点,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不会直接灌输,而是会利用种种手段,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感受这个问题情境之后,觉察到其中所发生的问题,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带着强烈的动机去探索问题。下面我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为例,具体说明:
一、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引出
历史知识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引出本课重要历史人物梁启超时,运用许多学校也包括我校在内,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都组织学生背诵的《少年中国颂》,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会很熟悉,很亲切,所以会有兴趣。

二、问题从视频材料中引出
过多的问题提问易造成支离破碎、碎问碎答的而缺少整体感,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容易造成思维倦怠。

整体设计问题是解决问答式教学和碎问碎讲的主要策略。

在讲述历史事件公车上书时,对它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设计为一个问题,所以,让学生从一段视频中整理历史性息,把这个历史事件就搞清楚了。

三、问题从文字材料中引出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引用一些材料来引起学生注意,并通过对材料中信息进行分析、提取、整合,然后得出结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例如对康梁的主张的提问,先给出一些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四、问题从情境设置中引出
例如本课在内容进行到提问为什么光绪皇帝下决心变法?,没有直接提问,而是给出一段视频,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中,然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视频里这个略显清瘦的的年轻人,假如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五、问题借助假设猜想引出
例如在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时,借助身份猜想来分析变法措施究竟会得到哪些人的反对?哪些人的支持?
六,问题从角色扮演中引出
在讲到戊戌政变时,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从角色体验中,体味和分析当时人的心态,解决一组问题: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维新变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2袁世凯为什么背叛维新派?3,维新派自生有哪些弱点?
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提问虽然普遍使用,但大多提问的效率不高,,提问的随意性较强,提问的针对性不强,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常常只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极少数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考虑不到,使他们游离于课堂教学的边缘。

针对历史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结合今天的授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如何去有效、科学的设计问题
1、预设问题,问题由课标而来,如问题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尽可能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如问题日本算不算强国?
3、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问题,你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怎么去发展、自强?
4、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如问题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5、、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疑,在学生思路的转折处设疑,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和矛盾处进行提问,这是有效提问的基本着眼点。

如问题你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怎么去发展、自强?
二、如何去引导学生有效回答问题
在有效、科学的设计问题的前提下,怎样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
题达到对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培养。

我将问题划分为四种类型。

基础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分析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不同问题教师理答的方式也不相同。

基础性的问题:此类的问题较简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即可完成,多数学生都能完成。

比如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

理解性的问题:理解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改变交流的形式,能够转述或重新组织所学过的知识,展现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解释、概括和说明的能力。

要回答这些问题,前提是学生必须记忆相关的知识,但是仅有记忆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文字的能力,还需要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思考、重新组织有对概念真正理解了,才能换一种方式表述出分来。

教师要做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讲透,讲清知识点,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引领学生去思考。

如问题日本算不算强国?
分析性的问题:分析层次的问题能促进历史概念的形成和历史思维的进行,它往往是探究或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基本的形式。

分析层次的问题是要学生发现历史现象背后的道理,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需要识别逻辑错误,区分事实、观点和假设,得出结论。

本课我设计的此类问题较多,这主要是基于本课的类型和课标的要求。

这堂课学习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较高的分析、理解难度与较强的故事性并存。

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因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和矛盾处进行设问,巧设疑问,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促进历史概念的形成和历史思维的进行。

比如政治方面关于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的举措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或伤害谁的利益?
开放性问题。

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些问题只是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感悟即可。

由于每个人的学识、阅历不同,感悟到的可能会不一样。

作为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细节、更新的历史研究成果。

如果史实过于简单,加之学生年龄、阅历的局限看过之后很难做出有质量的回答。

在本课中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当时的中国人,面对中国被列强瓜分这种情况,将会怎样办?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然后结合自身的学识、阅历,去畅所欲言。

为了便于学生回答,我给学生播放了时局图的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去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危机。

设计此类问题的目的,关键不在于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达到正确答案,而是激发一个学习活动,这个过程不仅成功地构建更为准确的答案,而且这些答案是运用学生自己选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个性化的探索和发现活动去获得的。

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

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

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实践中困惑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所有的实效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但是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主动探究少,大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进行的。

学生主动参与的面较小。

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