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创新的探索——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为例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创新的探索——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为例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创新的探索——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为例
摘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的时空观念包括历史的
时序观念以及历史地理的观念,这两者是历史学科最本质的要素,是历史学区别
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我们认识历史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将史
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因此,对历史的
了解和解释、评论都离不开时空观念。

新课标对时空观念的能力要求层层递进、
由表及里,同时又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大体呈现出阶梯式的能力要求。

下文笔
者尝试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为例,探究问题教学法创新的必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时空概念;
一、历史课堂关于时空问题创新的必要性
用提问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是当前一线课堂十分普及的教
学手段。

当前一线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很多是罗列知识的问题填空,目的大多在
于落实知识点,基本形式是填空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这种对
时间、地点的提问形式,学生可以直接在教材上找出答案,这一过程没有学生深
入的思维参与。

即使学生把时间、地点都深深记在脑子里,也不能说就具备了良
好的时空观念。

这样的问题设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历史教学
的呆板和生硬,让学生误以为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打击了学生对历史
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不应只提出能够直接轻易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而是
要提出需要经过学生的思考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

在学生思维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会被提升。

因此,教学中落实时空观念培养的问题设计亟待改善。

二、历史课堂关于时空问题创新的原则及其实践
(一)根据水平要求的层次性设计
所谓问题链,就是将一系列同一主题的问题,按照从难易程度从简单到困难、从表面到深层次的顺序组合成问题链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产生疑问。

由于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普遍推行,班
级之中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认知方式不同,而且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性
和不平衡性,对每位学生来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难度层次不尽相同,老师
在一堂课中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也很难确保提出的问题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
具有思考价值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因此,为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可以大致按难易程度将问题设置成有难度梯
度的问题链,而且问题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提出。

如果问题过于
简单,学生可以轻易从书上直接找到答案,那么就不是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某
某历史事件发生于什么时候?发生地是哪里?这样的问题学生思维调动的程度较低,可以在授课之初提出,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学生带着此类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或者是向不爱主动回答问题、课堂参与程度较低的学生提问此类问题,亦或是在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提出,以集中注意力。

总之,这类的问题
可以用作调节课堂的手段,但并不应该是课堂提问的主体内容。

课堂中不能全部
都是这样的浅层问题。

但另一方面,难度过于大的问题可能会与课本上的知识脱节,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有损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按照教育学
家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学习存在“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现有的发展
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应该把问题的难度设
置成“够一够就可以摘到的桃子”,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学生知道长
安的地理位置,知道历史上定都在长安的朝代有哪些,也知道发生在长安的重大
历史事件,但这只能说学生掌握了基础的历史时空知识,并不能说明学生时空观
念十分成熟。

如果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试着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这些朝代为什么会选择长安作为自己的都城?长安具有什么样的地理优势?如果你
是统治者,在考虑定都位置的问题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这样设计的问题,
会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达到时空观念的最高水平要求,
即能够在具体时空框架中分析历史事件。

(二)根据学生经验的趣味性设计
依照传统的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历史记录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距离学生的
生活经验比较久远,很难引导学生产生历史体验,更没办法与现代社会相联系。

但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罗列,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综合了复杂的偶然性
与必然性的真实事件。

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的话,学生便可
以站在现实生活中,依据现实生活的经验,与历史对话。

教师往往通过创设问题
情境来让学生产生质疑,引发学生共鸣,调动学习兴趣。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可以深入浅出,让学生认为历史并不是与我的生活
毫不相干的事。

在《鸦片战争》这一课中,关于英国为什么会对中国走私鸦片这
一部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案例1:有的老师平铺直叙,直接介绍当时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主要以中
国向英国出口生丝、茶叶,英国向中国出口呢绒和布匹,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的
抵制,英国对华贸易存在巨大的逆差,英国为了弥补白银大量外流,于是便向中
国走私鸦片。

这样设计倒也没有错误,但是学生容易对中英之间的贸易产生疑惑,搞不懂为什么中国的茶叶就能在英国畅销,造成英国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

笔者认为,如果能用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串联起来,就会清楚很多。


先向学生展示出19世纪的世界地图,把英国和中国的地理位置用红色标记出来,让学生观察地图,提出问题:从地图上看这两个国家,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总结出两国距离遥远、国土面积对比悬殊之后,顺势提问:在300
多年前,交通还不像今天这么便利的时候,是什么把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国家
联系到一起的呢?提示学生,是两个小物品,学生往往会很快反映出来其中一个
就是鸦片,对另外一个却一头雾水。

这时教师可以给出提示,这两个物品有三个
共同点:第一,都不是生活必需品;第二,人们服用之后,都有振作精神,即它
们都有提神醒脑的作用;第三,服用后人们都会产生依赖性。

学生很快就会反应
出是茶叶,教师便可以介绍当时中英之间的贸易是如何围绕这两个物品展开的。

关于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贸易逆差,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也可以设置成几个问题。

“英国人后来把中国的茶叶稍稍改良了一下,加了两种材料,创造出了一种
风靡英国的饮品,直到现在还享誉全球,其实同学们也都喝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会想到是添加了牛奶和蜂蜜,变成了英式奶茶;由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兴趣会大大提升,学生也可以体会到当时中国的茶叶在英国的畅销地步,教师可以总结:由于英国人的改良奶茶,茶叶逐渐进入了英国人的日常饮食中,
于是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对茶叶的需求量也可想而知。

案例中的问题从激
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样用几个小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让学生
觉得原来学习历史没有这么枯燥,距离我们的生活也不是这么的遥远。

三、结语
问题教学法的创新以及利用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问
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够一够”就能摘到桃子;由于学
生基础不同,教师应尽可能的以难度分层的问题链为提问形式,与时空观念的不
同能力要求相契合;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距离我
们其实并没有这么遥远,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不仅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还能发现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