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青蛙看海
课前精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1个偏旁部首,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道理。
2、掌握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地书写。
字词精解
会写的字:(不用做)
会认的字:(不用做)
一字多音:
长:cháng(长江)觉:juã(感觉)喝:hē(喝水)
zhǎng(长大)jiào(睡觉)hâ(喝彩)
词语展示:
近义词:
展现——展示到达——抵达失望——灰心
长期——长久
反义词:
难——易长——短善——恶
高——矮吸——呼失望——希望
词语积累:
渴凉气失望不知不觉
喝石阶到达一级一级
词语解释:
草丛(cǎo cóng):聚生在一起的很多的草。
【例句】蛐蛐在草丛里欢快地唱着歌。
展现(zhǎn xiàn):显现出,展示。
【例句】打开窗户,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我的眼前。
失望(shī wàng):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
【例句】我要努力学习,不能让妈妈失望。
善跑(shàn pǎo):擅长奔跑。
【例句】藏羚羊有四条善跑的腿。
句段精读
难句解析:
“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
“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
解析:这两句话是苍鹰对青蛙说的话,其实是前后关联的:前一句采用了“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的句式,意思是只要满足登上山顶的条件,就能实现看到大海的目标;后一句与前一句紧相承接,因为青蛙面对高山,顾及自身弱点,产生了畏难情绪,似乎无法满足苍鹰所提的条件了,所以采用疑问的句式,意思是你如果不能登上山顶,那就不能实现看到大海的目标。
苍鹰没有炫耀自己,也没有责难青蛙,它先作点示,后发疑问,意在促成青蛙登上山顶——山是太高了,但也并非无法攀登的,关键在于青蛙自身努力不努力了。
文段赏析:
1.“天哪,这么高的山!”青蛙吸了口凉气,“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段析:青蛙面对高山,感觉山太高了,又觉得自己既没有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善跑的长腿,是上不了山的,于是失去了登山看海的信心。
2.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
段析:这句话是说青蛙跟着松鼠,沿着山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决心很大,而且不怕累,不怕渴,一个劲儿向山顶攀登。
这说明青蛙肯吃苦、勇攀登。
篇章精析
文章结构:
结构图:
青蛙看海
想看海
努力登山
看到海
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青蛙想看大海必须登上前面那座很高的山。
而青蛙对自己是否能登上高山没有信心。
第二段(第4至11自然段):讲了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中心思想: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
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通过青蛙这个形象,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
写作技巧:
本文以青蛙看海作为中心事件,以它的感情变化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成为主要写作特色。
文章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想看海——努力登山——看到海。
综合精炼
基础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qìzhǎn xiàn yī shuāng dēng shān
()()()()
shī wàng dào dácāng yīng shí jiē
()()()()
二、比一比,先组词,再造句。
已()吸()从()喝()
己()级()丛()渴()
选择上面的一个词语说以句话。
三、选择正确地读音。
苍鹰.(yīn yīng)善.跑(sàn shàn)展.开(zhǎn zǎn)登.高(dēn dēng)累.了(lèi nèi)喘.气(cuǎn chuǎn)
四、找出句子中意思相反的词语。
1、我们要分得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
()——()
2、失败后,我们要及时总结得与失,才能取得成功。
()——()()——()
3、我们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拓展练习: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你能()吗?”松鼠说着,跳上了()。
2、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地往上跳,累了就在草丛中歇一会儿,()山泉水。
(),他们已经(),()了山顶。
这时青蛙会说:
小朋友,你也对青蛙说些什么吧:
六、读短文,回答问题。
蚂蚁整天辛勤地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
它们很团结,见了面就互相摇着触角打招呼。
我很喜欢它们,有时候捉虫子给它们吃。
1、这段话中的“它们”指的是。
2、“我”很喜欢它们的原因:一是它们;
二是它们。
3、“我”喜欢它们表现在:
创新练习:
青蛙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看到了大海,此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它会和松鼠说些什么呢?
课外精粹
文本链接: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都简短,主人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我们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盛行,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流传下来。
词语采撷:
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绳锯木断
铁杵磨针锲而不舍百折不饶坚忍不拔
国学欣赏: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
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