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

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

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山地灾害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

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四分之一。

近几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000到1500人。

山地灾害危害城镇山地灾害危害交通山地灾害危害水利水电事业山地灾害危害工厂、矿山和村庄山地灾害危害旅游山地灾害危害农田山地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震对山地灾害的影响»地震本身是一个破坏活动,它会造成山体开裂和错位移动,使岩土松动。

地震发生时大地震动强烈,被破坏的山坡非常容易顺破裂面向下滑动,从而形成滑坡。

中国山区在地震后的滑坡非常多,有的山坡整体往下滑形成山崩,并伴生规模大小不同的滑坡、崩塌、山剥皮等。

数量众多的滑坡、崩塌又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一旦有合适的降水,就会形成泥石流。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诱发了15000余处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地震总损失的1/3……人类活动对山地灾害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主要通过改变山地灾害的形成条件,导致山地灾害的发生发展。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主要有,对森林的过度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采矿、筑路等大型工程建设任意开挖山坡、任意排弃废石废渣,水利设施修建标准低、质量差等造成水库或渠道渗漏、溃决,在行洪区修建城镇从而挤占河道、缩小行洪断面等。

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者为山地灾害的形成提供固相物质,或者为山地灾害的形成提供水源条件,或者使建筑物处于山地灾害的危险区,促使了山地灾害的发生发展。

要山地灾害类型在成因上有什么联系?»各种山地灾害均发生在唯一特定的环境即山地环境内,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各种山地灾害在形成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形成的同一性和互动性。

山地灾害形成的同一性山地灾害形成的互动性什么是山地灾害链?»山地灾害链是指一种山地灾害发生后,其他山地灾害也接连发生,各种山地灾害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的灾害现象。

山地灾害链有下列9种。

泥石流→崩塌或滑坡灾害链崩塌或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冰崩或雪崩→泥石流灾害链泥石流→崩塌或滑坡→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冰崩或雪崩→泥石流→崩塌或滑坡→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水土流失→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水土流失→高含沙山洪→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山洪→高含沙山洪→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山地灾害能够预防吗?»山地灾害和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并逐渐被人类所认知。

目前,从事山地灾害研究防治的专业人员,已经可以根据山地灾害发生的背景条件划分出灾害的危险区,使人类活动避开危险区;并通过对灾害点的监测,及时捕捉灾害发生前出现的异常征兆,对灾害进行预测和预报,迅速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将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可以预防和减轻山地灾害。

如,1985年6月12日,发生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长江西陵峡新滩镇的大型滑坡,由于预报准确及时,撤离措施果断有效,新滩镇457户的1371居民无一伤亡。

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城镇、重要居民点的防灾、减灾工作?»山地城镇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是山区精华之所在,居民点亦是人口集中之地,即使小规模的山地灾害发生在城镇、居民点或周边地区,都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在这方面有很多惨痛的教训。

如1987年巫溪县南门湾岩崩仅有0.7万立方米,却造成电力公司楼房和民房被毁,死亡102人。

2001年5月1日,重庆武隆县城乌江北岸,一个体积仅1.2万立方米的小型崩塌性滑坡摧毁了一幢九层商住楼,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319国道中断4天4夜。

同时,山地灾害的突然暴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对人们造成强烈的精神冲击,从而可能造成本地区政府管理职能的暂时中断,引起社会动荡。

这种危害造成的间接损失有时可能超过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

因此积极开展城镇和重要居民点的山地灾害的防治,就抓住了防治工作的重点。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是由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混合组成的一种特殊流体。

它暴发时,山谷轰鸣,地面震动,浓稠的流体汹涌澎湃,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冲向山外或坡脚,往往在顷刻之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在各地的叫法不一样。

西北地区称为“流泥、流石”或“山洪急流”,华北和东北山区称为“龙扒”、“水泡”、“石洪”或“啸山”,云南山区称为“走龙”或“走蛟”,西藏地区则称为“冰川暴发”,台湾、香港地区称之为“土石流”。

泥石流的类型»根据泥石流的性质、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发生位置、危害性、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发生频率高低、规模大小、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对泥石流进行分类。

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泥石流,然后把各种分类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就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泥石流,为有效防治泥石流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泥石流分类有8种。

泥石流的流体性质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泥石流发生的地貌位置泥石流的危害性大小泥石流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泥石流发生频率的高低泥石流一次带出的物质量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泥石流形成区的特征»泥石流形成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上游段,地形呈漏斗状,周边高,中间低,出口向下游,沟床纵坡陡急,地形有利于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流的汇集,形成泥石流的松散碎屑物质主要由此段供给。

这里山坡陡、表层破碎,坡体不稳定,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很多,植被的生长环境差、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

泥石流在此段形成,并向下游流动。

泥石流流通区的特征»泥石流流通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中游地段,多为峡谷地形,沟谷两侧岸坡急陡,沟床纵坡大,多陡坎或跌水。

此区段是连接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的中间地段,泥石流以通过为主,流量变化不大。

泥石流堆积区的特征»泥石流堆积区又被称为泥石流的沉积区,位于泥石流沟的下游,多呈扇形或锥形,是泥石流体的停积地段。

这里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地面坎坷不平,有的还有多条与沟道大致平行的起伏状垄岗。

由于每一次泥石流堆积物的停积部位不一致,受泥石流堆积物阻塞的影响,这里的沟道不稳定,常常发生改道等变化。

泥石流堆积扇和堆积锥»在泥石流沟下游的平缓开阔地带,因泥石流活动停止而留下了大量泥沙石块,又被称为泥石流堆积物或沉积物,其平面形态往往呈扇形,故称泥石流堆积扇;也有的呈锥形,称为堆积锥。

山坡型泥石流有什么特征?»山坡型泥石流一般发育在尚未形成明显沟槽且陡峻的山坡(坡度20~40度)上,有一定汇水条件的凹型坡面,坡体上有一定厚度的松散碎屑物(一般不小于0.5 m)。

山坡型泥石流规模较小,流域面积一般≤0.5 平方公里,没有明显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堆积物多为一次性搬运,泥沙输移量为数十立方米至数千立方米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丰富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等三个基本条件。

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条件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条件»沟内的斜坡或沟床有足够数量的松散堆积物,能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必要的固体物源。

山坡表层岩石风化破碎后形成的残积物、坡积物,滑坡、崩塌发生后在坡脚和沟床上形成的松散堆积物,沟谷中各种沉积物及人工开山采石、采矿、隧道施工和筑路开挖、水利水电站工程建设等的弃渣,是最常见的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来源。

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泥石流沟一般具有陡峻的地形,为泥石流形成和向下运动提供必要的位能(势能)条件。

典型泥石流沟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状地形,山坡坡度多为30°~60°,沟床纵坡一般大于13°。

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承受周围山坡上的松散碎屑物质,也有利于集中水流,还有利于水流与松散碎屑物质混合和在运动过程中搅拌,进而转化为泥石流。

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而且还是泥石流暴发的激发因素。

在我国,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来自暴雨;在青藏高原边缘现代冰川发育的地方,冰雪融水也是泥石流重要的水源。

此外,冰湖、水库、堰塞湖等溃决时,下泻的水体,也是激发泥石流的水源。

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在我国,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冰雪融水。

在多雨年份,区域性或局地性暴雨多激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

如1981年夏季,我国的广大地区普遍发生暴雨,导致泥石流和滑坡强烈活动,四川省山区同时有1000多条沟暴发了泥石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