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彻底的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不彻底的可知论
•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 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 史唯心主义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观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要素
原始人劳动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收割
实践手段
• 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生产劳动
实践
主体
实客
实践 工具
性观 现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在古希腊文里是“爱” 和“智慧”的意思 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明智的学问
人们要了解世界就得掌握理论,哲学就是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用高度抽象的语言研究根本性/终 极性问题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
• 产生的思想根源:
• 历史原因:原始人不理解刮风下雨等 自然现象,便归结为神灵的作用
• 社会原因:在阶级社会中,出现了体力 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脑力 劳动成了统治阶级和特权,夸大精神 活动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 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 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 第二性的。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宗教图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 来就有“龙有九似”的 说法:“角似鹿,头似 驼、眼似兔、项似蛇、 腹似蜃、鳞似鱼、爪似 鹰、掌似虎、耳似牛”。
例题
设有一个企业,预付资本为30万元,一年为一个生产周
期,四个月一个阶段,年终生产出产品,问这个企业的资
本如何使用,产业资本就能连续循环。(把30万按比例分
为三部分,让它们同时并存于三个职能形式上,边采购、
边生产、边销售,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9—12月 1—4月
5—8月
5—8月
9—12月
1—4月
近 代 机 械 唯 物 主 义
原子
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是“宇宙 之砖”,因此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 出来的”。
• ——恩格斯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 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 根本要求。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 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 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辩证法







题 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承认矛盾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否认矛盾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就在于,它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 础,正确地解决了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即 人与世界的关系,从 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 证法、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源自存 在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 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古 代
朴 企图找到产生万物的原初 素 物质
唯 物 论

希 泰勒斯:
腊 哲 学 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中 国
火土
五行说


素 唯


相生

相克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 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 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思 维 和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丽的花朵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人脑的意识不能脱 离物质
葵花向日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 和可能
• 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 意识的发展
现代原始人 ——狼孩卡玛拉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 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 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 事物的矛盾运动
2.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根本性/终极性问题:宇宙起源问题 生与死的问题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
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如 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苦乐观) 在这些“观” 之中,人们形成了对整 个世界最基本的思想,它支配着人们 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行动,这就是世 界观。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 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 ——列宁
–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 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美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
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 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 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 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 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同济大学 田晖主讲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方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 的)
• 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 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可变的、有条件的)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截 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 主义,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不理解 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
–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1820.11.28- 1895.8.5)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 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 问题;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 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 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 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险,特点 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三个维度,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