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办法——通过中国电影《花木兰》与美国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对比【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实现跨文化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本文从中美电影《花木兰》的经济效益切入,具体分析其各自的制作、运行方式,反映出我国电影产业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问题,从而探索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完善办法。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ilm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cross-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our country the film industry development deficiency. This article from the film "huamu Lan" economic benefits cut,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ir respective production, operation mode, reflecting China film industry culture resource advantage not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blems, so a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ovi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perfect way.【关键词】:电影产业、花木兰、文化转换、文化资本film industry, hua mu Lan, cultural transition, cultural capital【正文】:一、电影产业的跨文化发展近年来,中美电影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电影产业的跨文化发展和文化转换、逆向文化转换现象。
“所谓文化转换,是指不同文化相遇时,一个文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造其他文化,将其据为己用的过程。
所谓逆向文化转换的现象是本土的文化变成了外国的文化,反过来又重作用于原文化,促成逆向文化转换。
”1但是在电影产业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即我1陈韬文:《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C],《传播学论文选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国观众对美国大片的热情远远超过中国电影的热情。
这样一来,美国的价值观念就会无形的灌输给观众,甚至有可能会使中国的观众越来越适应于影视剧中美国的文化观念而丢失中国文化。
1998年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与2009年中国电影版《花木兰》,这两部围绕“木兰传说”改编的电影,就出现了文化转换与反向文化转换的现象,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比较分析价值。
这两部电影,一外一中,一先一后,一个风靡全球,票房丰收;一个墙内开花,反响平平。
除了文化差异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电影产业的开发运作的不同。
因此,对于这两部电影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迪斯尼电影《花木兰》的文化转换1998年,美国迪士尼推出了它的第36部动画片《花木兰》。
这部取材自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的动画电影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雌“花木兰”发掘出来并介绍到全世界,最终取得了近三亿的票房收入。
“木兰传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而美国迪斯尼则看到了这个故事里面的交换价值,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文化转换,最终行销全世界,是文化转换的成功的案例。
这些成功不得不归功于迪斯尼的全球化战略和本土化制作。
1.发掘故事中内容价值,以独特视觉展现出来花木兰是一位拥有刚柔相济的性格、一往无前的勇气、英姿飒爽形象的女英雄,迪斯尼公司利用这样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彻底把西方观众完全征服,使他们慨叹木兰姑娘英勇事迹的同时,也深深地热爱上了这个坚强的中华女子。
以这样一位足以征服观众的人物形象为背景,迪斯尼公司又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中国千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改编为具备一切流行文化要素的动画电影,因此成为造成风靡美国乃至全球的得道作品。
2.将中国传统观念转换成西方观念“木兰传说”中的中国传统观念是很强的,要考虑到受众和本族文化的因素,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传说中的“孝道改造成为一个更为普世化的观念:光宗耀祖和证明自我”2。
在这里,木兰和他的父亲的关系也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2沈思:《从<木兰>到<花木兰>:文化转换与文化资本的博弈的个例分析》[C],吉林大学,2011孝道的单方面的服从和付出,而是一种符合美国观念的更为平等的“双向的爱”。
在影片中,虽然父亲也非常期望木兰能够光宗耀祖,但他却用一种西方的教育方式通过花朵的暗喻,像一个朋友一样来安慰木兰,表达一个父亲的关怀。
这样,中国传统式的父子关系被消解掉,孝道被荣耀家族所取代,这是迪斯尼把“木兰传说”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一步。
此外,动画电影《花木兰》中体现的“证明自我”观念,则完全体现了美国精神的价值内核: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
这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是美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也是美国精神的主体。
3.迪斯尼化——将官方文化转换为大众文化迪斯尼故事通常有一套自己的够有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通常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主角的挫败——逃离、自我拯救——自我实现(如建立功绩)——收获爱情。
《花木兰》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套路,成为了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四部曲:木兰由于新娘考试失败令花家蒙羞——女扮男装离家替父从军——大败匈奴救李翔上尉、京城救皇帝——凯旋并收获爱情。
多次实践证明,迪斯尼动画片的这种叙事结构是成功的,因为作为动画片,剧情不宜波荡复杂,简单轻松的迪斯尼化是受各种年龄段观众喜爱的,《花木兰》采取了这一模式,为其成功做好了铺垫。
4.滑稽的配角的采用“一个好汉三个帮是迪斯尼动画片里的惯用模式。
”如《狮子王》里面的聪明机智的猫鼬丁满和心地善良的野猪彭彭,它们是在主人公低落的时候陪伴在他的左右,并最后帮助主人公实现了自我。
这些配角的出现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丰富了剧情并以可爱的形象吸引力观众;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商业需要,它们可以为全球迪斯尼品牌的零售商品增加新的来源。
这些动物伙伴的形象设计都与主人公的形象差别巨大,或者无比可爱或者憨态可掬。
与主角相比,他们的性格显得更为立体,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的脾气比较坏,有的甚至也不够聪明,但正因为这样,也显得更为真实,也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得到观众的特殊的偏爱。
而《花木兰》中的木须龙和蟋蟀正是起到这种作用的滑稽形象,他们在影片中时刻伴随着木兰的左右,帮助木兰度过了重重难关,有时还会帮了不少倒忙,可为动画片更增添了一份幽默搞笑。
5.巧妙的配乐“配乐工作也是迪斯尼动画制作团队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们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确立了比较成功和成熟的音乐制作模式。
”3他们制作的动画音乐不仅脍炙人口,并且频频问鼎奥斯卡奖。
在《花木兰》中,一共有《荣誉》、《沉思》、《自己》、《为谁而战》以及《男子汉》五首插曲。
这五首歌曲,独唱、合唱、轮唱交替进行,仿佛是一部旋律优美、唱腔华丽的歌剧。
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歌曲既能满足丰富情节、调节影片节奏的需要,又反映了好莱坞动画片商业性的特性。
每一部动画电影上映后,影片中的歌曲,都被制作成音像制品与影片同时发行。
而这些音像制品作为动画电影的附属商品往往会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
这就使迪斯尼的制作团队精心打造每一部动画电影的音乐获得了名利双收的荣耀。
三、我国电影《花木兰》的反向文化转换中国民族题材的美国化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神经。
终于在2009年11月,马楚成执导的中国电影版《花木兰》上映。
《花木兰》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花木兰》与迪斯尼的《花木兰》有着题材、叙事与资本运作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可看作是“木兰题材”的逆向文化转换。
中国版《花木兰》并且邀请了内定著名演员赵薇与陈坤鼎立合作,电影并没有对迪斯尼动画的直观演绎,而是采用了创新方式来拍摄,可见我国对反向文化转换的重视。
但是它的最终票房并不是很乐观,最终为13.5千万美元。
这部号称战争史的大片并没有赢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令人们失望。
1.以“孝”为基点,上升到“大爱”《花木兰》剧组以“孝”为基点,展开了木兰从军的故事,这与《木兰诗》中所讲述的并无出入。
但是《花木兰》并不是仅仅讲的是一个“孝”的故事。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这部电影中,“孝”只是一个出发点,在战争的过程中,木兰也3刘吴玲:《中国和迪斯尼的<花木兰>》之争[N],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在不断成长,她由父女之爱出发,逐渐体会到了兄弟之情、家国之情,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换来了国家的和平和更多人的幸福。
将“小爱”化成“大爱”,是《花木兰》剧组剧本创作的一个重要改编。
在电影《花木兰》中,讲述的是今天观众容易接受的一个爱与勇气的故事,表达了千百年来人类向往和平的主题。
这是与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以祖宗观念讲述木兰故事的最大不同。
”2.爱情浓墨重彩中国电影大多都是以爱情为主线,或是以爱情来展开或是以爱情为回归,爱情在电影中总是重中之重。
对比这两部电影,一个轻描淡写,一个浓墨重彩;一个轻松诙谐,一个沉重隐忍。
中国版的《花木兰》在电影海报上就赫然印有四个大字:“为爱出征”,虽然木兰在影片中背负了多种感情,但最终归于爱情。
马楚成力图将《花木兰》打造成一部“史诗”,但是把整个战场作为木兰与文泰爱情的陪衬,实属一种诟病。
四、从两部《花木兰》对比看我国电影产业不足及完善办法“木兰传说”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资源,但是我们却没有利用好这一资源,没有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缺乏缜密而有效的发掘和运作方式。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中具有可转换性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同时不可转换的文化因素有哪些。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换成可交换的文化资本。
那些受欢迎的文化因素的一大特征便是‘符合人性自我诉求’,而并非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说教。
”4因此,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具有符合人性自我诉求的文化因素的文化商品在文化市场上会占据优势。
这样,即便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的题材,也能经过转换后得到他国文化的认可。
虽然中国版《花木兰》并没模仿迪斯尼来重复讲述那个民间传说,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
中国版《花木兰》所创造的价值不可能超过迪斯尼《花木兰》所创造的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在这一点上它输了。
迪斯尼的《花木兰》在世界各地丰厚的票房收入说明它在不同文化中都受到欢迎,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花木兰》首先是一个故事——真正重要的不是它的文化真实性,而是它的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