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1)
相等
四季的形成 1、天文四季 2、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的结合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天文四季
我国传统:以 四立 为起点
划分
四季的划分
气候四季
(北半球)
西方:以 二分二至 为起点
春季 3、4、5 月 夏季 6、7、8 月 秋季 9、10、11 月 冬季 12、1、2 月
小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 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 以北出现极夜
春分日、秋分日:太阳 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 长,均为12小时。
赤道 春分日
北回归线 夏至日
赤道 秋分日
南回归线 冬至日H=ຫໍສະໝຸດ 00-纬度 差沿地球自转方向
B
从夜进入昼为晨线
C
从昼进入夜为昏线
N
D
P N Q
(二)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会向右偏转; 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会向左偏转;
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不偏转。
归纳:南左北右赤不偏。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例、如图:哪一岸受到水的冲涮作用更强 丙 ;哪 些岸受到的冲涮作用更弱,泥沙淤积,可能最终会与 小岛相连 丁 。
7月初(远日点)最慢, 1月初(近日点)最快
观察动画,试画出太阳光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
你画对了吗?
夏至(6.22)
●
●
春分 (3.21)
23 。26 ' N
●秋分 (9.23)
春分 ●(3.21)
0。
●
冬至 (12.22)
23 。26 ' S
二分二至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四季的形成 4. 五带的划分
在一天里面我们经历白天和夜晚, 那白天和夜晚的交替怎么产生的呢?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晨 夜弧 昏
线
赤道 黑
白
夜
天
太 阳 昼弧 光
线
晨 昏 线 昼半球和夜半球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晨线)晨昏线晨昏线
夜
昼
半
半
球
球
A
讨论
指出下列光照图中的晨线、昏线
S
判读方法:
步骤:1)求经度差 2)求时差(经度差/15°) 3)“东加西减”原则
例题
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
1、当120ºE为11点时,求140E为几点? 12点20分 2、当20ºE为1点时,求40 ºW为几点? 前一天21点 3、当80ºW为16点时,求70º E为几点? 第二天2点
例题
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
1、当东经150º为8点,6点在哪儿? 东经120º 2、当西经120º为9点,15点在哪儿? 西经30º 3、当东经30º为8点,5点在哪儿? 西经15º
1、东3区9点,求东10区几点?
2、东10区15点,求西3区几点?
3、西8区11点,求东2区几点?
4、一架飞机3月6日5点从北京(东八区) 出发,飞行了11个小时到达伦敦,问到达后 的当地时间是多少?
3、北京时间我国采用东八区的区时, 即东经120º的地方时
时间换算的基本方法
1.求地区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 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即“东加西减”。 3.如果存在交通位移,计算时要考虑时间的消耗。 4.上述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用结果减去24, 日期加一天;结果若小于0,则加上24 ,日期减一 天。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地球自转的周期
(运用图解法分析)
3600 360059′
23小时56分4秒 科学研究计时
24小时
生产生活计时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
思考: 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 化的一般规律?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是多少?
时区与区时
15º 0º 15º 30º 45º
180º
西 中东东东
东西
……
一 区
时 区
一 区
二 区
三 区
……十二
十 二
区区
1、时区的划分:
时区与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 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东经所在时区为东时区,西经所在时区为西时区
例题
2、区时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讨论:
1.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系? 相等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关系? 互余
3.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关系? 相等
4.某点春秋分的正午太阳高度与该地纬度的关系? 互余
5.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系?
互余 6.某点的地理纬度与北极星的高度的关系?
自转速度: 角速度:15°/每小时
(南北两极除外) 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极为 0
1、“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哪里的线速度? (赤道)
2、哪个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 (南北纬60°)
一、地球自转规律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除两极点外,其余各地均相等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在中国北京刚日出而在美国纽约已经日落, 为什么?
(三)地方时 时区 区时
地方时
1)地方时的概念:各地因经度不同而时刻不同
2)地方时的特点: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地理位置越靠东地方时值越大
3)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隔15°,地方时差一小时
计算公式
某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 ° ) (东加西减)
日界线
180º
西
东
1、定义: 国际上规定以
180º经线作为地 球上日期的分界 线,即国际日期 变更线。
减一天 加一天
2、变更方法:
东 十
西 十
二
二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区
区
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界线:
日界线: 国际上统一规定,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地球上的“今
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 “日界线”。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纬度变化 太阳高度
四季
五带
典型例题分此经析线为日界线,即180° 经线,地方时为12时。
示3、意读图右,此是图若经地以线阴方北是影时日极为部期为0分时变中代的化心表这的的一线条,
4月10日,非阴影部分代表
4月11日。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 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 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 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 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 赤道向两侧递减。
(1)则甲的时间为: A
A.3时 B.9时
C.15时 D.12时
N
(2)北京时间是:D A.10日8时 B.10日20时
甲·
C.11日20时 D.11日8时
120°E
知识准备 晨昏线
N
太
昏
阳
光
夜弧
晨
线
线
线
昼弧
S
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北半球同一纬度地区随季节的变化
昼夜等长 昼渐长,昼 >夜
昼最长
春分
夏至
昼昼 短渐 于长 夜
昼昼 渐长 短于
夜
冬至 昼最短
昼渐短,昼<夜
秋分 昼夜等长
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
1)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
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远日点(7月初) 近日点(1月初)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 远日点(较慢29.3km/s)
二、地球公转规律
地球绕太阳的旋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