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

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

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

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我都给予了肯定。

整个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是本节课的又一主题。

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如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四、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太空种子》的教学反思
一、个性朗读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太空种子》这篇用童话形式描述的科普短文,人物的对话特别多!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少讲多读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朗读:西红柿种子大声说:“我们是种子,本来应该在地球上,为什么要到太空来?”开始,孩子们的朗读很平淡,没有什么激情!在此,抓住“大声”一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说话的声音!在我的提示中,有的孩子读出特别着急的语气;有的孩子读出充满疑问的语气;有的孩子读出充满天真的语气;有的同学读出充满害怕的语气……每一种语气的朗读,都迎来了阵阵掌声!这是孩子们独特的理解与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的个性理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朗读,只要孩子们表达出自己体会到情感,我们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以此,激发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

二、抓住文本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理解3自然段时,抓住词语“七嘴八舌”,引导学生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孩子们能够说出人很多。

然后引导孩子们想象飞船中的其它种子会说些什么?在我的引导中,孩子们这样说:茄子种子说:“让我回家,我要回地球!”;土豆种子着急地说:“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我要把自己种到地下!”豆角种子说:“计算机博士,让我们回地球吧!”......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思维在活跃!
三、适时地让学生动动笔,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个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理解太空种子的好处这个问题时。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太空种子”有哪些好处。

孩子们在我提出问题后,自己认真地读书。

而且能够用笔画出来。

在孩子们读、思、画的过程中,也在指导孩子怎样去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