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一)

浅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一)

浅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一)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之后论述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多数高校的在校生人数都达到万人以上,甚至达到数万人的规模,设立的学科、专业也达到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之多,从而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走信息化的道路,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使教学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1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教学和教学管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核心部分。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现实性,又带有超前性、开拓性的课题,对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实现对学生和社会的优质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纷纷通过丰富培养层次、增加专业类型和方向、扩大招生规模等手段提高综合竞争力以谋求发展。

同时也在逐步实施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的学分制改革。

教学管理工作也因此导致各种事务和相应数据急剧增多。

在有限的资源下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

为此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完善的信息工作平台,进行高效率、高质量、高准确度的信息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传播和反馈,对于高校自身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1.2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必要途径
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灵活性、交互性和及时性,对包括教师、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实验室、教学资料、教学经费等在内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特别是在发展进程中,大多数高校经常遇到资源紧张而经费有限的情况。

可以通过科学的统筹规划和调度进行安排。

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并且及时做出改进和修正的决策。

1.3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后,把很多原来需要手工操作的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结算交由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

减少不必要的差错,使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管理研究中去。

同时,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工作和学习,促使全体人员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中的一个环节,系统运行和使用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还有整体教学要素、体制、学校文化、规章制度等其他环节的影响。

近几年来,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虽取得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各级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内容上着眼局部,没有整体规划;在管理投入上重硬件、轻软件;在管理观念上习惯用传统方法进行信息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层面的现代化。

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组织不健全,协调没力度;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甚至无管理。

2.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计算机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系统及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资金投入较大,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

但目前许多学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较大的经费投入,硬件和软件建设都不太
符合要求,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3信息化技术含量偏低、网络利用率偏低
在教学组织上,网络应用及多媒体教室开放的权限还没有真正下放到系里。

在教学资源上。

部分软件重复开发,数据不能共享。

教务、学工、人事、各院系各自为政,缺乏组织与协调。

在数据方面,数据分散管理。

不准确、不规范、不一致,难以共享;在应用方面,则存在各部门独立建设,技术不统一、用户不统一,形成人为的信息孤岛。

大量教师和学生的原始信息停留在手工报表或电子表格上,或者信息已经录入数据库,但用户无权提取。

缓慢、重复的信息获取或资料统计占用了教师及管理人员大量时间,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远不能和高等学校的性质相称。

2.4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组成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既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教学管理人才是紧缺的。

在日常管理中,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多采用手工、电话或电子邮件为主的传统信息传递方式,而计算机及网络平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和应用。

3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既是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过程,也是以信息化的观念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决策的过程。

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教学管理工作,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使用。

学校管理者应树立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根据学校特点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要形成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普遍共识。

因为只有信息化才能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真正现代化,才能给教学管理工作改革与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也只有教学管理工作实现了现代化,才能适应当今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3.2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硬件配套设施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经验,采取国家、地方和学校结合的多渠道筹资体制。

国家和地方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企业、国内外公司参与高校信息化建设,引进技术和资金,更新落后的教学管理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性能优异的网络技术设施,实现学校校园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以适应远程教育和管理的需要,形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并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益与质量,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3组织懂业务、懂技术的专门人才,开发高效、安全、适用的优质教学管理软件
优质的教学管理软件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应组织那些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教学管理的人员开发研制高质量、适用的教学管理软件。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最好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高校懂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开发,以免造成开发分散、水平低、技术标准不统一现象。

开发中应采用国家标准和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应充分考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下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实现数据的完全共享,还应提供完整的信息指标体系,其内容涵括各种类型高校的需求。

此外,开发中还要注意软件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安全性,支持广域网络办公模式,减少管理的手工劳动,利用公共网络教育资源管理教学、服务教学,实现高校教务、教学、学生三大方面的自动化以及交互式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