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小资料袋:
1、2句的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 这儿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转了个湾,向北流去。
3、4句的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 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 悠驶来。
望天门山
•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丛中间冲 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浩 浩荡荡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 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当孤帆顺流 而下,远处的天门山一下子扑进眼 帘。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望天门山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 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 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 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称为“诗仙”。
返
欢迎进入诗句赏析
1、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
第三句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
• “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 “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 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 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 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 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 了画面的动态美感。
末句是诗人顺着天门山远眺一幅远 景
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 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 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 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 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2、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
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 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 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 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 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 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 在湖上饮酒。湖:指西湖
水光潋滟: 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
正
山色空蒙: 西子:
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 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碧水东流至此回
• “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 ,“东流” 是写长江总的流向 ,“回”字力度很强, 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 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 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 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 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 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 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 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 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 边来”的“一片孤帆”。
相宜:
合适,相符。
西施,春秋时 期越国的美 女,是中国古 代四大美女 之一。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7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 “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单纯突现“孤 帆”之高大 。“日边”写出了长江远景浩 瀚迷茫,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 一个“来”字,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 的色彩和血液 ,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 断变幻的美感。
想一想:体会断、开、 回动词的意境!
1、断、开这两个动词 描绘出江水的声势浩大。
2、回字写出了江水 回旋湍流而激荡,气势 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