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解析

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解析

第13卷第5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V01.13,No 5 2塑!生!!旦 !Q!B!i』!△;!!!Ⅸ型墅生! 坐!:型!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李享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常州应该定位为长三角沪宁发展轴上的“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其基本功能是“承接传递,汇集整台”。

根据“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常州应是增强苏南经济内生性的根据地、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区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孵化园。

关键词:城市定位;“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角色选择中国分娄号:F290文献标识码:h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利用,带来苏南地区城市竞争格局大的变化,一度与苏州、无锡齐名的常州明显落伍。

“苏锡常”城市圈变为“苏锡无常”的尴尬事实意味着,常州与苏州、无锡的差距已不是发展速度的差距。

从新的视角认识城市的竞争环境,通过科学的城市定位发现自己的核心价值,明确常州在苏南的竞争角色选择,是常州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常州市城市定位的优势基础与现实选择在全球化的城市竞争格局中,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归根到底是由城市的多种要素环境状况决定的。

常州市城市定位的优势基础是:1.自然基础常州位于长三角平原环太湖城市圈西侧,气候温和,水阿密布,耕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又处沪宁都市带的中段,同时享受上海、南京两个超大城市的辐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常州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长三角唯一同时临江、濒湖和拥河的城市,连江通海,水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2.经济基础常州在全国200个地级城市中综合实力排名十位左右,进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综合竞争力排名在第二十位左右,在综合增长率、综合生产率、综合就业机会、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人均收入等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几个主要方面,位居前10—30位。

在企业管理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方面进人前十名。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300亿,财政收入达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500美元。

3.交通基础常卅I位于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中段,京杭运河、新长铁路、锡宜高速、宁杭高速及在建的常宁高速、扬溧高速、宁杭铁路穿境而过。

拥有民航常州机场和长江常州港,水、陆、空线路齐备,交通条件便捷。

4.工业基础常州制造业历史悠久,是全国乡镇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工业基础积淀厚实,已形成了以机械、纺织、化工、冶金和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制造业集聚度较强,经济体系健全程度较高,拥有较成熟的制造业配套产业。

2005年收稿日期:2007-08—31;修回日期:2007—10—10作者简介:李享章(1955一,男,湖北武汉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民营经济与企业战略。

万方数据第5期李享章: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 25常州冶金装备类产品占全国市场的36%,输变电装备类产品占全国的23%,铁路机车装备类产品占全国的28%。

70多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效益指标居全国同行前五名。

5.科教文化基础常州有着2500年的历史积沉,别称龙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教育体系较为发达,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居全国前列,劳动力素质较高,常州大学城作为全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每年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熟练技术人才2万名,毕业生 100%签订就业合同,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被称为长三角“银领摇篮”。

常州的城市定位问题,一直为地方政府所重视,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对常州城市定位已有讨论和思考基础上,根据以上优势基础,常州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常州定位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

这~定位站在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的视角,立足于常州在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较为清晰的勾勒出常州在长三角中的经济文化地位,对常州在苏南地区竞争角色的选择和战略措施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但从科学的城市定位要求看, 这一定位的准确性、独特性仍有商榷之处。

将常州定位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常州有这个经济实力吗?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来自哪里?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是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的共同选择,常州应具备与苏州、无锡等其他城市哪些不同的产业特色才能铸就自己的竞争优势?2006年常州旅游的年营销额突破100亿, 超越了有山有水的南通、镇江和扬州,但构成常州文化旅游名城稳定基础的旅游主题是什么?因此, 常州的这一城市定位还有进~步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一般而言,城市定位包括城市的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和空间定位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城市功能定位是核心,城市产业定位是基础【】】。

本文拟着重从城市功能定位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常州应该是沪宁发展轴上的“中继。

眭”区域中心城市从城市定位的现实基础看,常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有基础。

但应该如何界定常州区域中心城市的范围?如何定义常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1.常州“长三角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基本定位的反思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是经济上地位重要、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不是自封,靠的是经济实力。

从常州的经济地位和发展实力看,将常州定位为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缺乏现实基础。

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已形成五个经济实力层次,苏州GDP超过4000亿,工业总产值接近万亿大关,居一城(上海之下,众城之上的地位;CDP超过2000亿,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的无锡与杭州、宁波、南京几个副省级城市同居第三层次。

常州只能与曾不屑一顾的苏中城市和浙江绍兴、台州、嘉兴为伍,仅为第四层次城市。

近几年第五层次的南通、扬州的崛起,镇江的增速发展,使得常州处于“先锋绝尘,追兵渐近”的逼人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地理区域中心的条件常州要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显然不现实,很难被其他城市认同。

从目前关于常州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论证看,一是位居长三角轴心和地处沪宁都市带中段的区位优势;二是多条水陆交通线穿市而过的交通条件;三是常州城区行政区划“一体两翼”的改革措施,并没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常州具备或即将具备集聚能力与辐射能力的依据。

其实从交通条件看,无锡比常州更为优越,因而无锡明确提出要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而常州却无这种底气。

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使常州由原来的沪宁水陆中转枢纽蜕变为中间过站。

常州是江苏沿江8市中唯一没有长江大桥的城市.江阴、润扬、苏通等长江大桥使常州承南启北的地位几近丧失,即使常泰通道立项,其作用也大打折扣。

常州虽然揽江拥湖,但“江”只占江苏沿江岸线的1.8%.在江苏沿江8个城市中最少;“湖”也是只占太湖一角。

常州“一体两翼”中的金坛、溧阳两个副中心,与周边乡镇的经济关联度较弱,未能发挥其城市辐射作用t21。

城市定位的关键具有独特性,城市定位依据的独特优势要素必须现实可靠,否则会使城市定位失去现实价值。

“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定位,全万方数据26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13卷国从省会城市到县级城市有众多城市提出,其功能的界定含糊杂乱。

长三角也有多个城市的城市定位与常州相似,譬如无锡、南通都定位为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

这意味常州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定位既未被其他城市认同,也反映了常州的这种定位无独挣陛可言。

2.常州区位地理优势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再定义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常州区位地理优势的价值,应该重新定义常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以沪宁杭都市连绵区为腹地的空间结构意味着.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扇状放射型而非中心辐射型。

长三角各城市都是通过建立与上海的联系通道来提升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谋求发展的动力源。

因而, 常州与沪、宁、杭距离相等的中心地理位置优势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常州所理解的那样大。

长三角的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是以上海为极点的轴线运动,并不一定向常州这个地理区位中心汇集。

随着长三角城市连接上海的通道建设加快, 城市之间各种方式的跨域联动出现,常卅『的区域地理中心位置的价值还将进一步弱化。

将南通直接纳入上海都市圈的苏通大桥的通车,使宁波直接接轨上海的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江阴与靖江、苏州与南通、镇江与扬州之间的跨江合作联动发展, 会使长三角传统经济地理版图和区位地理优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对长三角的苏南地区来说,常州的地理位置却有着特殊的重要价值。

长三角的沪宁发展轴承接上海要素辐射和产业分工转移最早、联系最紧密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上海向长三角北线地区和安徽等内地沿江辐射的重要通道。

根据经济地理学原理,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力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延长而衰减,上海的经济辐射力事实上也是沿交通线呈水波纹状扩散并递减的。

按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理论计算,上海辐射力递减成为强弩之末处,即“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00公里那~点,这一点正处常州。

“断裂点”理沧意味着苏南地区需要有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否则, 上海这个长三角的核心沿江而上的辐射带动力会严重受阻,苏南也有可能成为上海都市罔与南京都市圈之间的“发达的经济死角”。

而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非常州莫属。

也就是说,常州应该是长三角沪宁发展轴上的区域中心城市。

这种区域中心城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而是“中继性的”区域中心城市,其基本功能可以明确地界定为“承接传递,汇集整合”。

承接传递就是将上海的经济辐射力在此“升压”,有效扩大上海经济辐射力的半径和辐射能量;汇集融合是将上海、南京的经济辐射力在此融会整合,集聚成新的经济能力。

虽然南京与杭卅『在长三角都是副经济中心, 但北翼的南京在地理位置与经济能量上都不具有杭州的中心优势。

长三角南翼城市是以杭州为中心分布,杭州无论是公路、水路、铁路还是空路,都是南翼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北翼的城市是沿江两岸分布,南京的中心地位并不突出,因此,客观需要有个区域中心城市承接和提升上海的辐射力,联通长江两岸经济,扩展上海的经济腹地。

常州承担和发挥“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是长三角和苏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而迫切的要求。

目前常州更多地是承受上海和南京的双重挤压负效应而不是辐射带动效应,上海的辐射带动效应难以沿沪宁线抵达苏北和安徽,是常州“中继性”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失缺的表现和结果。

常州“中继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虽然叫起来没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那样响亮、振奋,但其功能定位清晰,现实基础可行。

使常州在苏南、长三角各个城市中具有了鲜明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如果常州真能承担和发挥好承接传递、汇集整合这一功能,常州就能借势成为经济聚集高地和现实的经济辐射点。

三、从“中继性”的城市功能定位认识常州在苏南城市群中的角色成为上海的“后坊基地”、形成与上海“前店后坊”的经济格局,是常州这些年接轨上海、接受辐射的基本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