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城市的几个概念
1、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联系: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结果,城市化的后期想象,一种高级形式。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2、再城市化
即“二次城市化”。
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进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3、城市空心化
城市空心化是与城市化相对的概念,指城市中的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中的大量城市居民选择到城市的近郊或远郊居住,从而出现住宅郊区化和城市空心化的现象。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城郊接合部住宅建设的兴起,进入21世纪城市空心化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正如杭州的城西、城北、城东都将发展成为大型居住区,而城中的居民都在慢慢向外围迁徙。
人口规模增长
随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对其经济发展有有力因素:
(1)城市规模越大、能够被配置的需求机会种类越能向这个序列的低端延伸;
(2)城市规模越大、各种需求机会的规模也会越大,也就越能引起(经营该种类机会的)规模效益、进一步分工和技术进步等促进经营利润增长的因素,从而资源配置机会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规模递增的;
(3)资源配置机会的增加还为各种资源进行优选配置提供了条件,使资源配置得更有效,既资源配置机会越多对经济发展越有力。
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上涨是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越大土地价格越高,如果权衡土地成本和增加建筑物楼层的得失,无异增加楼层可出现获利空间,增加楼层无异会增加单位面积的建筑成本。
用实证分析来研究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减可能会更有效,而实证分析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均基础设施费用是规模递增的。
当然城市规模的扩大其弊端不仅仅限于土地价格的增加和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加
交通因素
一、城市中心房价过高,大多数人接受不起在城市中心购房的压力而到郊区购房。
二、城市中心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人们选择到环境良好的郊区生活。
三、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使得人们在往返于郊区与城市中心成为可能。
3与郊区城市化的联系
郊区城市化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空心化的结果,而郊区城市化更进一步促进城市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