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古代诗歌
[解题建模] 1.解题角度 (1)分析意象的寓意,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 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 (2)诗人情感决定、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 聚、表现着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 2.答题模板 这两首诗都写了××意象(形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 ××的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 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热身]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 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 麦为酪,捣杏仁作粥。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 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 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 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题型二 对语言的比较鉴赏 [题型解读]
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 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 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 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 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 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 说充分。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 类。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的考查主要通过“炼字 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却屡 有考查。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 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一 两首诗歌的比较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通常使全诗增色 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 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 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考对接]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答案 ①艺术手法:王安中的词主要运用的是夸张的艺术手法; 辛弃疾的词不仅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 ②写作目的:王安中的词写边防将士们的骑艺高超、箭术精湛,是 为了显示军队训练有素、能守能攻,侧面赞扬指挥者的高超能力; 辛弃疾的词写想象中的将士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是为了抒发自己 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的无奈。
菩萨蛮·六军阅罢,犒饮兵将官① 王安中
中军玉帐旌旗绕,吴钩锦带明霜晓。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 分兵闲细柳②,金字回飞奏。犒饮上恩浓,燕然思勒功③。 【注】 ①此词是作者任燕山府路宣抚使时所作。②细柳:本 为地名,因汉代名将周亚夫扎营于此且军容整肃而闻名。③勒功: 刻石记功。
“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与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 霹雳弦惊”的语意相似,但艺术手法和写作目的不同,请具体谈谈 二者的不同之处。
类型二 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 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 案就会有所不同。
[学考对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夜书怀 (唐)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创设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 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拂水依水, 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 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杜诗开篇描写一幅凄 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 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 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 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形象作用异同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学考对接] 1.(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问题。
阁夜 (唐)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解析 比较意境的不同主要培养正确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答案 《阁夜》和《旅夜书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 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的意境高朗 壮阔。《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 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 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书怀》中,细草、 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描绘了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 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 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2.答题模板 (1)两诗中都写了××字。 (2) 在 前 诗 中 , × 字 ××( 统 领 、 引 领 ) 下 文 , 表 现 出 对 ×× 的 ××(追求、向往),抒发了××的情怀。 (3)后诗中的××字,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 的情怀。
[跟踪热身]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案 示例一:“失”字更好。它含有消失之意,因为它生动 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 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它含有开阔之意,它是对实际的描写, 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 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 调似也更为响亮。
解析 艺术手法要调动考生的知识架构来判断,“铁马去追 风”“弓如霹雳弦惊”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另外,辛弃疾词中 的“弓如霹雳”还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写作目的,即词句所蕴 含的作者的思想。王安中的词写于他任燕山府路宣抚使时,这两句 抓住“铁马追风”“弓声惊鸿”的特写镜头:远守边塞的将士,不 畏风寒,驰马弯弓,勤于战事,一声令下,勇往直前,其势可以追 风,其声可以惊鸿。将士们的英武勇猛、指挥者的神机妙算不言自 明。而辛弃疾的词写于他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这两句从 “的卢马”的飞驰和“弓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 画面: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击,霎时 结束了战斗;军队里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然而这些不 过是辛弃疾的想象,他化身为词里的将军,一战获胜,功成名就。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无奈与悲哀。
[解题建模] 1.解题角度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 的思想感情。 2.答题模板 我认为×××句更好,此句运用了××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 ××(生动、凝炼、具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
第三步:规范作答。从作用上来分析“惊”在两首曲、诗中的 相同效果,指出以动衬静的特点。
答案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 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 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解题建模] 1.解题角度 (1)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 作用。 (2)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 (3)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4)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跟踪热身] 3.(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 年):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