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义感想

正义感想

关于正义的一些感想———观《理想国》和“小悦悦事件”有感2011年10月13日,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街头上被一辆车撞到。

视屏图像显示,在小女孩倒地后的近7分钟内,有18个人从她身边经过但都纷纷漠视,直到一名清洁工阿姨路过时才最后施以援手。

18个人的极度冷漠和无情,让世人震惊。

一方面,我们的确看到了那18个人的冷漠无情。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当今中国人的困惑。

一个小女孩被车撞到碾压在地,上前扶起本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也是中国传统正义观所提倡的,为什么到今天人们就视而不见了呢?就不敢为正义了呢?我们在谴责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透过他们的行为看到:处在社会转型期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期的中国人,对“正义”和“善”的恐惧与逃避,对“正义”的定义和含义的迷茫不清,以及对“正义”本身的不理解。

正义,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历史上中外的先哲们都对正义进行了深思和探讨。

早在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在《理想国》一书中对正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探讨。

简言之,在柏拉图看来,作为个人,只要安分守己、各司其职,个人的正义就得以实现。

作为国家(城邦),只要城邦中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国家的正义就得以实现。

简其言,柏拉图眼中的正义就是“各司其职”。

在中国,伟大的先哲孔子也在《论语》一书中提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在孔子看来,正义必须包含“义、正、直、信”等内容,而且是与君子不分离。

他们都在试图说明正义是什么,但都无法对正义给予科学的定义。

他们只是在运用“语言学精神”对正义进行着自我阐述。

正义是一种价值观,是人们的一种处理事物的原则和规则。

它不可能像实物一样可以对其进行定型定性的分析。

虽然一直没有人对正义给予永恒的科学定义,但正义之影却时时伴随在人们生活之中。

正义是一脉相传的,同时,随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正义的内容和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虽然正义的内容和含义在变,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多元文化如何交融碰撞,正义的核心价值永远不会改变。

就如柏拉图在《理想国》所说一样“欠债还钱就是不变的正义”。

纵观中外的传统正义价值观,我们不难发展:正义,首先是一种公共意愿。

正义的目的是在于指导人们向善。

正义失去了大众这个载体,正义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就如药家鑫事件一样,人们都在谴责他,谴责他这种违背人性的行为。

人们都在谴责,说明人们在对待这件事上价值观保持了高度一致。

所以,社会对这种批判冠以“正义”,而对药家鑫的行为冠以“邪恶”。

如果我们假设,社会上每个人都倾向药家鑫的所作所为,那么社会又会将什么冠以正义呢?所以,正义首先是一种公意。

而违背公意就是不正义,就是邪恶。

同时,公意也不是永世不变的。

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都在变迁的社会中左右徘徊以寻求新的时代利益。

当每个人的利益都达到了自我满足时,公意就随之定型。

所以正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们相对的最大利益。

正义不是一句口号,不是某种虚幻不可琢磨。

正义有形无形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万物相反相成,正义同样是伴随“恶”而产生的。

没有邪恶之举,就没有正义之说。

所以,人们习惯了把正义归类于“善”,而把邪恶归类于“非善”。

简言之,人们习惯用行为的善恶作为标准去去判断正义与否。

那么,什么又是人们所谓的“善”呢?助人为乐为善,损人利己为恶;遵纪守法为善,骄奢淫逸为恶。

等等如此的价值判断说明,善就是过程的利己利人,结果的最大利己。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明白一个道理:恶的行为也许可以迅速的获得大利,但长远的更大得利还得通过善来实现。

所以,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努力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却不自觉的促成了社会最大的正义和善。

人们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而善行,所以,正义就离不开普通生活而独立存在。

作为一种意识,它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其提供生存的土壤。

作为社会的一环,它需要与之相连事物为其提供成长的沃肥。

正义代表着一种公意,它是人们自己与他人之间默认的契约。

这种契约规定着人们之间的交往原则,明确告诉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彼此最大的利益。

写到这里,我们不难想到法律。

法律也是一种契约,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缔结的契约,法律也代表着一种公意。

法律和正义如此相像,注定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关系。

正义作为一种德治,与法制是相辅相成的。

在此我们暂且不去论证正义对于法制的重要意义,我仅浅谈一下,法律是如何作用于正义。

正义既然是一种契约,那么大家就应该去遵守。

而法的作用就在于以其强制力和权威性去监督大家按照既定原则去行事。

法的直接手段是惩恶,从而迫使大家不去打破规则。

几乎所有的法律都在强制大家不能做什么,但从来没有一部法律在强制大家行善。

所以,法的权威只能将善的对立面限制在最小的程度,而不能直接从正面对善进行作用。

当法不能直接让人们行善时,就必须为正义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保障这个环境不被破坏。

写到此,大家不难想到2006年的“彭宇案”。

心怀正义的彭宇到最后被法律冠以恶的罪名。

就因为一起彭宇案,彭宇行为所代表的那种正义在人们心中彻底被法律所颠覆。

这样一来,人们就不敢再坚持这种还会面临恶报的正义,所以,小悦悦事件中,那18人也就“不敢”了。

不是每一个错误都可以弥补。

对于法,绝对不能出现任何错误,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引起令人可怕的后果。

当法本身无法结善果,又不能保障善时,法律就是正义的最大杀手。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在听到对那18个人的一片谴责声后,我们还会听到一些异样的声音,他们表达了对那18个人行为的某种程度的可理解。

很显然人们对于同一件事,表达了不同的声音,折射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如果说这种异样的声音仅是一两个而已,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偶然而忽视。

当这种声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时,它就不再是某种偶然了。

它说明人们的观念在变,正义观也在慢慢改变。

就此事而言,如果说见小女孩被车撞到,马上上前救助是传统的正义,那么很显然当今新的正义观正在对这种传统进行冲击。

在当今人们看来,这种直接的条件反射式的救助不在是正义。

人们习惯了在正义前面加上“理性”二字。

人们用理性告诫自己在救助时一定要权衡得失,考虑后果。

虽然冠以“理性”。

但这种理性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它是一种利益的权衡,是一种对后果的预测和判断,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应该式”。

同时,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这种利益的权衡并不是唯利是图,而是一种“至少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原则和标准。

至于那些可以获利的行为,大家大可不必“理性”。

但当今世界尔虞我诈实是常事,人们一不留神自己的利益就会被侵害。

所以,这种“至少不会损害自己利益”就成了人们心中每个行为的最基本的标准,它也是正义的前提。

人们对正义的这份理性,与其说是人们的聪明之举,还不如说是人们对正义的恐惧和逃避。

正义本身无法为人们带来现实的物质利益,有时候还会反过来损害自己利益时,人们当然觉得恐惧。

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到底还要不要正义了?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需要”。

那么当今正义之光即将泯灭,星星之火如何才能燎原呢?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谈到“教育是实现正义的唯一手段”。

柏拉图显然是看到了教育对正义塑造的巨大作用。

我们知道,正义不是自然科学,老师的指导仅仅能占其很小的一部分,而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才最为重要。

现在社会,人们习惯把老师“理想化”的人生观视为仅能使用于书本的空洞理论,所以十年的教育往往抵不过父母的一句话。

在生活道理教育上,父母显然比老师更具权威性,更让孩子信服。

社会就是一个温床,你为其提供什么样的养料,它就结什么样的果。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温床养料的提供者,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层面。

谴责之后,我们还应反省。

面对类似情况,我们自己会如何抉择,我们会教导我们的孩子如何抉择。

就如当今人们对政府的批判,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谴责政府的种种不好,但几乎所都这些谴责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加入这个自己天天责骂的集体。

批判若不能站在公利,这种正义不仅毫无意义,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这种恶。

正如上文所讲,正义就是人们默许的用于人际交往并且符合公意和公利且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契约。

正义如此坚强,以至于几千年经久不息。

正义又如此脆弱,以至于经受不起任何负面打击。

近几年,中国道德缺失越发凸显,正义之手仅隐约可见。

正义是一种契约,如果大家都按照契约而行,大家都会得到最大的利益,社会又怎会如此乱套呢?所以,我们是否应该追问是谁第一个打破了这个原则,谁是始作俑者?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对于那些违反原则的人,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的惩罚才能弥补他们打破规则的代价?正义本身不具备权威和强制性,它完全靠个人内在修养加以支撑。

真正能够完全自律的人,恐怕世界上没有几个吧。

那么这种良好的内在修养也是否需要某种外力加以维持呢?既然正义可以得到相对的最大的善,那么违背正义就应该受到同比例的惩罚。

如果违背正义,受到的是低于这个比例的惩罚,那么这之间的一个利益差,就是人们行恶而不行善的真正原因。

上文提到,法律以其强制力可以为正义一共保障。

我认为法律真能实现此效果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律产生之初的指导细想就是自由平等。

当代法律更要坚持法律最核心的平等原则。

一个平民百姓和一个官商子弟面对同一个罪行,却受到不同的处罚。

这样以来,不仅不能实现平等原则,还会削弱法律本身的权威。

失去公信的法律,又怎能为正义提供保障呢?第二,法律本身应进一步完善。

使正义和违背正义得到同比例反方向的对待。

对于那些正义的人不闻不问,对那些作恶的人只给予较低的犯罪成本。

那么这种失衡必然导致人们对正义和违背正义的度量上得失衡。

小悦悦事件终成历史,但值得我们继续深思。

或许当一件又一件类似的事件频发时,人们就变得习惯了,变得不再那么敏感了。

但正义之光不能泯灭,正义之身不能倒塌。

它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为正义撑起一片蓝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