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讲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1)第二讲诉的基本理论 (1)第三讲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3)第四讲主管与管辖 (6)第五讲当事人 (15)第六讲共同诉讼 (17)第七讲第三人 (20)第八讲诉讼代理人 (22)第九讲证据 (24)第十讲证明 (28)第十一讲保全与先予执行 (35)第十二讲对妨碍诉讼的强制措施 (37)第十三讲期间与送达 (38)第十四讲调解 (40)第十五讲普通程序 (42)第十六讲简易程序 (49)第十七讲公益诉讼程序 (52)第十八讲第三人撤销之诉 (53)第十九讲二审程序 (55)第二十讲审判监督程序 (58)第二十一讲特别程序 (64)第二十二讲非讼程序之——督促程序 (67)第二十三讲非讼程序之——公示催告程序 (68)第二十四讲执行程序 (69)第二十五讲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78)第二十六讲仲裁概述 (80)第二十七讲仲裁协议 (80)第二十八讲仲裁程序 (82)第二十九讲司法与仲裁 (83)第一讲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的概念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诉讼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
命题角度:民事诉讼程序的本质——平等主体对抗,法院居中裁判,解决其民事权利义务纠纷。
诉讼程序——解决民事权利义务纠纷,如一审、二审、再审;非讼程序——不解决民事权利义务纠纷,如特别程序(选民资格除外)、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二、民事诉讼法的属性1、基本法——法律地位;2、部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3、程序法——内容;4、公法——公法和私法的划分。
第二讲诉的基本理论一、诉的要素1、诉的主体:当事人;2、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并请求法院作出裁判的实体法律关系;命题角度:诉讼标的是一种法律关系,不同于诉讼请求。
诉讼请求:当事人基于实体法律关系(诉讼标的)而请求法院所作出的特定裁判。
3、诉的理由:是指原告起诉并提出诉讼请求在事实和法律上的依据。
二、诉的分类“诉”可以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而分为三类:1、确认之诉:原告请求法院确认与被告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法律关系的诉,进一步分为积极的确认之诉与消极的确认之诉。
2、给付之诉: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一定的义务的诉。
给付的内容包括财物、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3、形成之诉:请求法院消灭或者变更某种既存的法律关系。
命题角度:请判断以下主张属于哪一种诉的分类:(1)当事人申请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例:张三将房屋出租给李四,李四拒不支付租金,张三起诉李四要求支付房屋租金5000元,诉讼中,张三放弃租金的请求,但是请求法院判决解除租赁合同。
请分析:本案诉讼请求是否发生变化?本案诉讼标的是否发生变化?本案诉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总结与归纳:诉讼标的、诉讼请求、诉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诉讼标的是基础,基于同一诉讼标的,原告可以提出若干不同诉讼请求,诉讼请求不同可能导致诉的性质不同。
如基于租赁合同关系,原告可以起诉被告要求确认合同无效,为确认之诉;原告可以起诉被告要求支付租金,为给付之诉;原告可以起诉被告要求解除合同,为形成之诉。
三、反诉1、概念:反诉是指在诉讼进行中,本诉被告对本诉原告向法院提出独立的反请求。
命题角度:反诉的独立性1、反诉的判断——反诉VS.反驳例1:张三起诉李四要求归还借款,李四主张借款已经归还,李四的主张是反诉还是反驳?例2:张三起诉李四要求履行合同,李四主张合同无效,要求张三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李四的主张是反诉还是反驳?例3:张三起诉李四要求归还借款,李四主张一个月前卖给张三一块玉石,当时说好了用玉石货款折抵借款,要求用玉石货款折抵借款,李四的主张是反诉还是反驳?2、反诉与本诉的关系——相互独立例4:张三起诉李四,李四反诉张三,诉讼中,经传票传唤张三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请问法庭应当如何处理?2、构成:(1)主体:本、反诉的主体具有同一性,即反诉由本诉的被告向原告提出。
(2)牵连关系:本反诉之间有牵连关系。
(3)时间:在本诉诉讼过程中提出(新《民诉解释》明确为: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
命题角度:二审中提出反诉,二审法院可以调解,调解不成,告知另行起诉;但“双方当事人同意由二审法院一并审理的,二审法院可以一并裁判。
”(4)管辖:反诉应当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出,且受理本诉的法院对反诉有管辖权。
(牵连管辖)(5)程序:本、反诉应当适用同一程序审理。
第三讲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第一节基本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平等。
命题角度:平等包括权利义务相同,也包括权利义务虽然不同,但是相对应。
二、同等、对等原则同等原则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参加民事诉讼有和中国当事人相同的诉讼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是指如果外国法院对我国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实行对等原则。
命题角度:同等、对等原则的适用对象为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
例:判断——在民事诉讼中,原、被告基于诉讼地位不同,享有一些虽然不同,但是相对应的权利,是民事诉讼法对等原则的体现?三、辩论原则辩论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1、时间:整个诉讼过程中,不仅仅限于法庭辩论阶段,包括一审、二审、再审程序。
2、内容:包括实体和程序方面。
3、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
4、例外:执行程序、特别程序和非讼程序不适用辩论原则。
总结与归纳:辩论原则适用范围——诉讼程序可以辩论,其他程序不能辩论。
四、处分原则处分原则是指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权利。
1、处分的内容包括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2、处分权的行使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例:(1)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委托代理人代为进行诉讼,是什么原则的体现?(2)当事人均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进行诉讼,是什么原则的体现?命题角度:法院的判决超出原告的诉讼请求违反处分原则例:张三起诉李四要求归还借款本金1万,法院判决李四归还借款本金1万和利息5000元,如何评价法院判决?五、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应当贯穿整个民事诉讼全过程,包括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遵守诉讼秩序,自觉履行生效文书等。
命题角度:诚实信用原则约束所有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
(1)当事人在实施诉讼行为时应当诚实和善意,不得滥用权利;(2)法院在行使民事审判权的过程中应当公正、合理,善意行使自由裁判权,认定事实不得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进行任意取舍等;(3)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当诚实地、善意地实施诉讼行为,如证人应当如实作证,鉴定人应当如实出具鉴定意见,代理人不得滥用或者超越代理权等。
2、考点延伸:《民事诉讼法》第112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法院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命题角度:判断“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让人合法权益的,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六、检察监督原则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
1、监督的范围:民事诉讼活动——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的行为与结果。
2、监督的方式:抗诉和检察建议。
七、支持起诉原则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命题角度:支持起诉的方式——为受害人提供物质、精神、法律上的帮助,但仍以受害人名义起诉。
例1:某化工厂排污污染河流,当地环保组织(符合环保法规定条件)提起公益诉讼,是否体现了支持起诉原则?例2:某化工厂排污污染河流,沿岸养殖户张某欲提起诉讼,当地环保组织为其提供法律支持,是否体现了支持起诉原则?第二节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合议制是由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对案件审理的原则。
其对应的概念是独任制。
1、独任制和合议制的适用以及合议庭的组成:合议庭的组成一审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组成或者由审判员组成;二审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再审原来是一审的,按照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原来是二审或者上级法院提审,按照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特别程序选民资格案件和重大疑难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独任制适用情形简易程序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特别程序宣告公民失踪、死亡,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认定财产无主,确认调解协议效力,实现担保物权;但是其中重大疑难或者选民资格案件应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督促程序(支付令);公示催告程序其中公示催告阶段适用独任制;宣告票据无效应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总结与归纳:人民陪审员能参加的合议庭——适用一审程序审理(审级)的诉讼程序(案件性质)。
例1:一审合议庭中能否有人民陪审员参加?例2:二审合议庭中能否有人民陪审员参加?例3:中院合议庭中能否有人民陪审员参加?例4:再审合议庭中能否有人民陪审员参加?例5:特别程序的合议庭中能否有人民陪审员参加?二、回避制度1、适用的对象: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执行人员。
2、法定原因:(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翻译人员的;(4)是本案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5)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当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权的;(6)与本案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
有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代理人、律师,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等不正当行为的;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不得再参与该案其他程序的审判。
但发回重审的案件,在一审法院作出裁判后又进入第二审程序的,原第二审程序中合议庭组成人员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3、回避方式: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
4、申请程序:(1)方式:口头、书面;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
(2)时间: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在开始审理后知道回避事由的,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5、申请的效力:申请后,回避决定作出前,被申请回避人应当暂停本案工作,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6、回避的决定:A、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B、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C、院长担任审判长时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7、救济:申请人对于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可以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人员不停止工作。
三、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