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1、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列出“六书”,其中“造字法”是指事,会意、象形、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假借。

2、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3、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4、《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5、汉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与通假字不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6、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7、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8、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9、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10、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11、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12、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3、“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二、名词解释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众字衍”。

2、象形;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日月田山3、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

4、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聲声、開开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万萬5、《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6、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夫秋,刑官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7、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苹,音平”。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惴,章瑞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9、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 òu)。

”合起来就叫“句读”。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10、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蒹葭、踊跃,或没有,如徜徉、逍遥,或同音相重复,如轻轻、青青1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徒,本意步行,不乘车。

12、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如,徒,本意步行,不乘车,引申为弟子,众人,空。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三、简答题1、汉字字体演变大约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甲骨文和金文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小篆后者笔画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

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

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例的“舞、泣”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幽壑里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嫠妇哭泣;后例的“侣、友”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以鱼虾和麋鹿作为朋友(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3、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日,月,田、男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如:……4、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

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

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5、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

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6、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犹言(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五、古文翻译1、等到庄公做了国君,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别的城邑惟命是从。

”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让他居住在那里,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都邑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城不合乎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君将要承受不了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哪里能够躲避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一个地方,不要让他滋生蔓延。

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君王的尊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待着他的下场吧!”2、①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②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消失。

③用合理的措施来适应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来对待它就凶险。

④加强农业生产而且节约用度,天就不能使人贫穷;⑤生活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天就不能使人生病;⑥遵循正确的治国之道并且始终如一,天就不能使人遇到灾祸。

⑦所以水灾旱灾不能使人生病,⑧异怪事情不能使人凶险。

农业生成荒废而奢侈无度,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富裕;⑨衣食不足,活动又少,那么天也不能使人保全;⑩违背正确的治国之道,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祥。

3、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

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

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