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第十章-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2.1 水动力弥散现象
实验结果:在砂柱末端测出的示踪剂浓度C(t), 画出示踪剂 浓度C(t)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曲线,如果没有水动力弥散作 用,浓度曲线应是中间的理论曲线,而实际上,由于水动 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是实测的S形曲线。
2.2 水动力弥散的机理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可由两种 过程进行描述:
6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均衡的含义:在Δt时段内从x, y, z三 个方向共6个单元界面上流入流出 溶质的净总质量等于单元体内溶质 储存量的变化。
流体力学/水力学中, 将动力黏度与密度的 比值称为运动黏度:
υ=μ ρ
基本参数
(3)溶质浓度:对于多组分流体而言,某一组分α的浓度 就是该组分的密度ρα ,习惯上用Cα表示,对于只有溶质和 溶剂的二元体系的流体,常用C表示该溶质的浓度。
在多孔介质中,溶质r即可存在于固相中,也可存 在于液相中,用C α, r表示α相中含溶质r的浓度, 根据空间平均方法, α相中溶质r的平均浓度可以 表示为:
……
二、多孔介质中的水 动力弥散
2.1 水动力弥散现象
在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混的溶 体时,在流体运动作用下,其间会出现过渡带,并 使不同流体浓度趋于均一化,这种现象称为多孔介 质水动力弥散现象。
弥散实验:用装满均质砂的圆柱状设备,饱水后 来研究其中的稳定流动。 在初始时(t=0),用有颜色的示踪剂开始驱替砂柱 中的水。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文章 博士
2012春季学期
wenzhangcau@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参考书 (1)杨金忠,蔡树英,王旭升. 地下
水运动数学模型. 科学出版社,2009 (2)陈崇希, 李国敏. 地下水溶质运
移理论及模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 混合流体的密度为: ρ = m = N mα V0 f V α =1 0 f
基本参数
(2)流体黏度:流体收到切力作用时要发生连续变形(即 流动),流体阻止这一变形的性质称为黏滞性。一般来讲, 服从牛顿黏滞定律:
τ = −μ ∂v ∂n
式中:各符号分别为流体的切应力;流体的 动力黏度;流体的局部法向速度梯度。
人工示踪剂
(131I、82Br、 62Co、萤光素 )
1
研究溶质运移的意义
1、地下水污染的模拟与预测; 点源污染:垃圾堆放、污水排放、油库泄漏、核废料储存; 面源污染:污水回灌、酸雨入渗; 2、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案设计; 3、地下水开采:海水入侵;溶质运移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咸淡水过渡带的运移规 律,特别是在人工开采后的变化状况。
∫ Cα ,r = 1
V0α
V0α Cα ,r dV0α
基本参数
(4)流体的速度:对于多组分流体而言,可以把多组分流 体的速度设想为N种独立连续介质的速度的叠加,用u α表示 α组分的微观速度(质点速度),相应的质量平均速度和体
积平均速度可分别表示为:
∑ u
=
N α =1
ρα ρ

∑ u'
=
N α =1
具体表现:野外弥散试验所求出的弥散度远远大 于在实验室所测出的值,相差可达4~5个数量 级;即使是同一含水层,溶质运移距离越大,所 计算出的弥散度也越大。越来越多的室内外弥散 试验不断地证实了空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尺度效 应的存在。
水动力弥散系数—尺度效应
纵向弥散度与尺度的经验关系(Gelhar等,1992)
若示踪剂是惰性的,由于其加入而不改变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则叫做理想 示踪剂。否则是非理想示踪剂。
当示踪剂的浓度较低时,将其加入地下水中后,对地下水的性质影响较 小,这对大部分试验目的而言,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一种理想示踪剂。
根据地下水中天然化 学组分
可将示踪剂划分为
天然示踪剂 (氘、氚、8O、 13C等 )
图1 不同性质溶体之 间无明显的突变界— —混溶流体的驱替
降水
固体
图2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 明显的突变界——不混溶 流体的驱替
油井





地下水

流向

示踪剂
能够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标志性物质,通过研究该物质的分布规 律来研究地下水的弥散过程. 称这种标志性物质为示踪剂
如果示踪剂既不与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与多孔介质发生化学作用, 则叫做惰性示踪剂。
(3)室内与野外 通过设计专项的水动力弥散试验,如空隙介质的非均质结构,深入研
究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4)用低维的对流-弥散模型去模拟高维的溶质运移问题,可使计算出 的弥散度偏大。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1)多孔介质中的溶液运动为以多相分散体系,包括固相、 液相和气相,对于饱和水流运动来说,一般假设气体不存在。
(1)由平均流速所携带溶质的对流运移(实 际上这种作用并不出现,为描述和计算方便 引入); (2)由水动力弥散作用引起溶质的分散。
溶质的对流运移
对流:地下水中的溶质随着地下水的运 动而产生的运移现象。
溶质浓度(C):单位体积地下水溶液中 所含有的溶质质量(g/l, mg/l等)。
溶质通量(J):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 (或含水层)单位过水断面的溶质质量。
3
基本参数
(1)流体密度(ρ):单位流体的质量。对于非均质流体:
∫ ( ) ρ x,t
=1 V0 f
V0 f ρdV0 f
ρ (x, t):多孔介质中流体平均密度; V0f:多孔介质中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
对于多组分流体,定义任一组分的密度为单位体积混合溶液 中所含该组分的质量,则有:
ρα
=
mα V0 f
水动力弥散系数—尺度效应
目前的研究方法有: (1)确定性方法
从微观尺度研究溶质在空隙介质中运移的物理机制,重新检验对流- 弥散基本方程的可行性,尤其是空隙介质中引入Fick扩散定律的可靠性。
(2)随机方法 其基本依据是含水层非均的事实。在非均质含水层的物理性质、水力
性质和溶质运移性质按某种随机模型分布的假定下,建立溶质运移随机方 程和水动力弥散系数的表达式。
水动力弥散
机械弥散+分子扩散=水动力弥散
JD
=
−θD
∂C ∂L
=
−θ (Dh
+
Ds
)
∂C ∂L
几点说明:
⑴ 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通量表达形式类似,但机理完全不 同;一般情况下,二者同时存在。
⑵ 当流速相当大时,机械弥散作用远大于分子扩散作用; 反之,当土壤溶液静止时,机械弥散完全不起作用,只剩分 子扩散。
4、中深部埋藏的咸水对上层淡水的影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开采条件下咸淡水的相 互作用规律。如我国华北平原为改造咸水体的“抽咸换淡”问题。 5、水文地球化学找矿;通过研究弥散晕的扩展及运移规律,协助我们找到“污染 源”——金属矿床。 6、土壤盐渍化改造; 7、石油开采问题。一是用水注入油田,将石油从空隙中驱替出来;二是注入可溶 性溶剂,减小石油的粘滞性,将石油和溶剂一起抽出。
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由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 向运动,逐渐趋于均一。
机械弥散:由于微观多孔介质中流 速分布的不均一而引起的示踪剂 (水质点)浓度在地下水含水层中 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分子扩散
假设土壤水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Jd)也服从费克(Fick) 第一定律,饱和土壤水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可表示为:
Jd
Jˆα = ραuˆα = ρα (uα − u)
N
对流体体系来说: ∑ Jˆα = 0 α =1
N
N
N
N
N
∑ Jˆα = ∑ ρα (uα − u) = ∑ ραuα − ∑ ραu = ρu − u∑ ρα = 0
α =1
α =1
α =1
α =1
α =1
基本参数
(6)比表面:单位体积的多孔介质中所含固体颗粒的总 表面积(M)
=
−nDs
∂C ∂L
对于非饱和土壤水,可表示为:
Jd
=
−θDs
∂C ∂L
Ds:土壤水中溶质分子扩散系数(L2/T); L:扩散方向上的距离(L) ; ∂C / ∂L :扩散方向上溶质浓度梯度
机械弥散
机械弥散原因:
⑴ 同一空隙中不同部位的流速分布不均匀; ⑵ 不同空隙的流速大小不同; ⑶ 固体骨架导致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M = As /V
As:固体颗粒的总表面积; V:所研究的多孔介质的体积 ;
比表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孔隙率、颗粒排列、形状和粒径分布 等因素,在研究与表面现象有关的问题(如吸附和离子交换 等)时,比表面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
基本参数
(7)弯曲率:反映了管子的弯曲程度
假设某根管子的某段长度为L0 , 其管轴与流体平均流动方向处于同一平面上, 管子在x轴上的投影长度为L。若用u g 表示沿管子运动的平均速度,用u x 表示
投影到x方向的平均速度,由 L0 = L 可得: ug ux
ux
=
ug ⎜⎜⎝⎛
L L0
⎟⎟⎠⎞
若该段管子两端的水头差为Δh,根据达西定律有:
ug
=
K
Δh L0
根据以上两式,可得:
ux
=
K ⎜⎜⎝⎛
L L0
⎟⎟⎠⎞2
Δh L
=
KT
Δh L
T : 管子的弯曲率。
三、水动力弥散系数
水动力弥散系数
与渗透系数类似,水动力弥散系数也是一个张量。 影响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因素很多,且相互之间的关 系也非常复杂。
u = u' = q / n
α组分的质点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有一个偏差,这个偏 差定义为组分质点的质量扩散速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