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陈锭生学号:06110601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刘丽欣完成日期 2012 年 2 月 2 日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摘要正所谓“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大清安定,建立丰功伟业。
他推进洋务运动,促进清朝末年中国进步。
曾国藩不仅是清朝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家。
关键词: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培养人才他是很多历史名流学习的榜样,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极其崇拜他,说他“足为吾人之资”。
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一定能拯救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他,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书里,我看的是一个对父母尊敬的孝子,对弟弟们关爱的好兄长,以及满篇的忧国忧民。
曾国藩生活简朴,平时只是简单的一两蔬菜,偶尔加点肉汤都以为奢侈,他贵为总督,却没有纳一房妾,并且严格要求弟弟们也如此。
作为政治家,曾国藩有着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政坛上大人物的地方,这就是:他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以自己的人格修养的完善来促进仕功的建立。
作者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自觉去这样做,更别说做得好的。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深感曾国藩的很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我们要学习他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他勤于政务,造福百姓,谨记“战战兢兢,既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谈天怀”。
曾国藩不仅自己时刻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而且不时要求身边人戒骄戒躁,厚道做人。
我们也要深悟“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珍惜自己的人际关系,心中常怀感激之情,不要用瞧不起的目光抵触他人,剔除虚假成分,谦虚有度,人才显得堂堂正正,谦虚不等于阿谀奉承,它是处于对人的真实的诚意。
再次,我们要学习他积极谦逊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应以静字功夫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生活简朴、恬淡、寡欲,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冷静,精神专一不杂,才能见识深远。
要想学习有成就,心境就必须保持绝对的宁静。
要想增长才干,就必须刻苦学习。
轻浮懈怠就不能思虑深远,心境险恶烦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认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成就,深刻认识到:世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读书导致养学。
读书不仅给人知识,也锤炼了人的精神、人的灵魂。
养成读书的习惯,不仅是一辈子不寂寞,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发展的机会。
他告诫他的儿子曾纪泽:“人的气质,由于是天生的,本来很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另外,我们要学习他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性。
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忧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啼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
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
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不超过四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费不超过二百两纹银,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
他为人处世平和朴实,不求标新立异。
这种可贵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以为他个人魅力是真正的封建士人形象。
封建士人一般不逐利,但求清名。
曾无疑是做到了,当年攻下南京的时候,他的九弟曾劝说他" 现在朝廷嫉恨我们湘勇,只恐将有飞鸟尽,走狗烹之事,不如皇袍加身,恢复汉家天下!"。
当时湘勇水陆15万,并且都是百战之士,如果湘勇要推翻满清,其实简单的很,可是曾没这样做,理由也简单,天下苍生受苦多年,不忍因己而又重蹈战争。
最后,我看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
他一生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忠、孝、悌、仁、义、礼、智、信”。
这就是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当然,说到曾国藩,就不能不提他在的洋务运动影响。
比如安庆机械所,上海机器制作总局,派学童留学海外等等。
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他支持修建了最早的军事工业,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人之资,成就非凡之功”。
曾国藩具有世界眼光,他见洋人造机器是根据数字推算而来,一切照着图纸的标准,要精通此道,唯有靠翻译。
因此,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翻译。
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译著可是居功至伟的。
它不仅为启迪和培养中国近代科技人才以及许多科学奠定了基础,尤其对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并被载入史册。
可以说他是推动了近代化历程的。
其次,是善于知人,用人,育人。
天下无不是由人组成的,而发挥作用的,能够为世人所知的都是有非凡成就的人。
非凡成就的人来自于黎民百姓,既高于平凡人,所作的事业又是来帮助天下人民,两者相辅相成。
而非凡的人需要更非凡的人来挖掘。
曾国藩前期建湘军之初,便一直挖掘,网罗,培养一大批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给他的事业带来无穷大的能量。
重要的人才主要有几点:1。
平太平天国时,一大批文官武将,为国家的安定出力不少。
2。
培养出一位接班人李鸿章,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无可估量。
3。
为中国的富强培育科技人才。
包括金陵制造局的人才,江南制造总局的人才,还有出国留学生的派遣。
4。
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教育。
他的后代在他的家风影响下都有所建树,甚至与他无关的很多人读了他的家训之后都受益匪浅,这也是世人的一大贡献。
而曾国藩对湖南的影响,可以说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古话有句"惟楚有才"。
可真正人才鼎盛的却是曾国藩过世后。
大家翻开历史,近代人才,将才也好,文学也好,政治也好,湖南所出的人才几乎是全国最多的,为什么呢,这其实和曾国藩有很大关系。
说到他的教育,书里提及在教育上,曾国藩无疑是个杰出的领导者。
他的幕府就是培养人才的学校,他既是军政长官,又是业师;幕僚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子。
他给旗下江南制造局的丁日昌写信道:“局中各员譬犹弟子,阁下及藩司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试之以文,考之以事……”毛泽东曾赞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办事而兼传教之人”。
曾国藩这所学校中,后来杰出者有左宗棠、李鸿章。
李鸿章后来回忆道,“在营中时,我老师总是要和我辈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
”除为数不多的老朋友和儒宿之外,一般幕僚都尊曾国藩为师,从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到学术观点、文学理论,以至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按照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的说法,他们虽专属一行,却能让他们的智慧汇聚一点。
曾国藩特别注重“借人之才为才,用人之力为力”。
他说,知道古今人们的著述非常丰富,而自己的见识非常浅陋,那么就不敢以一己之见而自喜,应当择善而从;知道自己所办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居,应当思考推举贤才一起去完成伟大的功业。
曾国藩自认为自己属于“中材”或接近于“笨”的一类,因而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
他的幕府就像一个智囊团,曾国藩常以各种形式征求幕僚们的意见。
他一生提拔了很多人才,自己也创建了湘军,打败太平军。
这些都是他有自己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说,选将才必求智士、严士、劳士。
也就是说,挑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而且必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
曾国藩又说,人品和学品结合起来,才能成大事。
曾国藩认为,在军中的处世之道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处世之道一样,互相之间应讲究仁礼。
为此曾国藩在选将兵时,特别注意那些易于受仁礼感召的质朴之人。
曾国藩还说,有能力者可自立门户。
在创办湘军之初,他为维护内部完整统一,对另立门户者坚决抵制,但等他做大了,天下人才趋之若骛时,他倒对“另谋发展”者予以支持了。
当然,他在带领军队是也是有他自己的方法的。
作为湘军领袖的曾国藩更是严字当头,他治军严明,对队伍严加约束,在这方面可谓“六亲不认”。
湘军诸将在曾国藩的严格领导下,“虽离曾国藩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
曾国藩带出去的湘勇,二十来万,最后十五万左右回籍,这些人除了增长见识外,还带了大批大批的财务,当时历史记载,从南京,到湖南这一段的长江流域,全是湘勇的船,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可以说几乎是人人发财。
而且从湘军出来的总督,巡抚很多,湖南人在朝廷里有充分的话语权。
曾国藩给湖南人带来的是政治影响力。
经济文化大发展。
从此以后湖南教育,实业等方面得到好大发展,从此人才一代又一代的出现。
但人无完人,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
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不能妄下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