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课_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第10课_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材料1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 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 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 卢布,还是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材料2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 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 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 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 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 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政治、经济、外交)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 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外交: 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
戈氏 改革
1988
经 济 改 革 没 能 打开局面
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的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否定革命历史 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引起思想混乱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 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 ▲ ①经济改革
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改组农业拖拉 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 植玉米。 工业: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 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赫鲁晓夫(1894—1971)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 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 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 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 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 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 达到目的。
——《苏共的领导集团》
(1894 — 1971)
1、改 革 背 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 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 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 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 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 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 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 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一、赫鲁晓夫改革
(阅读课文P60小字部分内容)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他认为弊端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他的分析正确吗?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
3、你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
1.开始: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 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 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伊万诺夫将 军90年代和记者议论赫鲁晓夫的功 过时说:“他是个犯了错误的共产 党人。他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 夫和叶利钦不一样,是真心想实现 共产主义的,只是方法不对头,效 果不好。”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 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 凄凉。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 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 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 治经济桎梏。
■苏联解体
列 宁
林斯 大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邓小平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实施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模式?其特征和弊 端弊端分别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请问: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口号不切实际,个人崇拜再度出现。
3.结果失败:
1.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 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问题情境2: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 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 矛盾——光明的进步的 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 斗争。……在彼此斗争 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材料二: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少为38300 个,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 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857个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场是集 体劳动,吃大锅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项措施的实施成效呢?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 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
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共的领导集团》
(1906-1982 )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 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 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 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探究: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 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 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 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 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 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在失意的日子里,叶利钦曾说“感觉自己周围是死一 般的寂静和空虚”,但寂静中有躁动。激进派、社会 失意者关注着他。在叶利钦去职的时候,改革已经进 行了一些时日,但是改革成果还未能显现,经济增长 乏力,供应短缺,怨恨的目光里满是社会不公……苏 联早已千疮百孔,它们迟早会奔涌而出。而经过一年 蛰伏之后,叶利钦从一个“正统共产党人”变成了一 个彻底的反对派。 竞选人民代表无疑是叶利钦最重要的一场胜利,接着 通过递补进入最高苏维埃,叶利钦通过“公众渠道” 重返政治舞台。1989年7月,叶利钦在最高苏维 埃组建“跨地区代表团”,要求“一切权力归于苏维 埃”;1990年1月又成立“民主纲领派”,目标 直指取缔“苏共在苏联领导地位”的宪法第六条。而 所有这些被视为冒险的行动,到4月苏联第4次代表 大会时即有实质突破。5月叶利钦赢得了他在党内最 后一次相当关键的选举,出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 主席。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 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 明理由。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 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 革。 ……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 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 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 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解体
1.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2.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 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 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 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 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 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②政治改革:
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材料(一)
材料一: 1957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各种副业农产品的义务交售, 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 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与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类增 加33%,奶类增加27%,蛋类增加44%,羊毛增加91%。
1990
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经 济 大 滑 坡
党内斗争尖锐、公开
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1991
“8.19”事件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
四、苏联的解体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从改革的失误中找启示
失误:忽视了国情,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 加强党的领导,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等。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启示)?
①克服体制上僵化; ②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④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⑤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 进,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