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内容提要】为了使人类社会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创建 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们提出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 育的有力支持,而且,在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中,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 支持系统。

要想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使教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 业提供强有力支持,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 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的改革。

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 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 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可持续发展的人,必定是全面发展的人。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与其说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倒不如 说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

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从而是可 持续的。

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离开人 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

而生产和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正是教育的任务。

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 解惑的大旗,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 神圣的历史使命。

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且永远 是教育的历史使命。

既然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驱动社会全面进步, 那么, 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育人,是对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神圣 历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华。

显然,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 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 推动而快速前行;反之,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开可持续发展主体的 全面发展,人类憧憬已久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泡汤的危险。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 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

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转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 无形基石。

全球一浪高过一浪的可持续发展浪潮,可归功于人类久已萌动的可持 续发展理念;环视当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在于人们的发展理 念的扭曲。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 理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呢?我认为,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 上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 是长期教育的结果。

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 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 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华丽的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的潜 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 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 念的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厦。

难以想象, 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 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

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一般说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对可持续发展的 必要性,也为人们所普遍认可。

但是,人类正确的发展理念却往往在扭曲的实践中被异化。

每当人们——包括即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们在进行活生生的 发展实践时,却每每做出不可持续的选择。

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成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顽敌。

为什么人类饮鸠止渴式的发展实践总是大行其道,而人所共知的可持 续发展理论又总是被束之高阁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们高尚的可持续发展 理念与尘世中庸俗即时的功利性追求的激烈冲突,尘世的利益、即时的需 求和无边的欲望总是压倒对他人和后人的关怀,极端自私的掠夺性占有和 挥霍常常使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落空。

究竟是用人类在生态极限的悬崖边缘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去指导 实践,还是削足适履,让唯一正确的发展理论去附会庸俗而危险的千年一 贯的实践。

这一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实践选择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已做出正确发 展理论选择的全人类面前。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快转化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须完善 由可持续发展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机制。

那么,能够促成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实践顺利转化的中介又是什么呢? 既然教育能够诱导人们摒弃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重塑、整合可持续发展 理念,那么,它同时也就能够搭建由知到行、由此及彼、由理念到实践的 桥梁或中介,使可持续发展由理念的此岸到达实践的彼岸。

特别是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全程教育可使具有可持续趋向的教育渗 透到发展主体的每一个成员、发展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发展过程的每一 个环节,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起点、可持续发展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结果即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终点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合拍。

可见, 全程教育可使人类的发展理念、 发展实践形成共同的目标指向, 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在高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最终形成 可持续发展合力。

四可持续发展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 教育不但能够有力地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向度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发展 之源,成了可持续发展第一位的推动力。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自身的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呼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人,这样,我们便可以从培养促 进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自身的可持续问题。

只有把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 发展的人,把人类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与他所负担的新职责相适应的水平。

我们的结论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主体 ——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可 持续发展的人;因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 的教育系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

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也就是说,教育自身首先必须 是可持续的,人类社会才会因为有了可靠的支持系统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教育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支持系统,而且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 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 身就包括教育在内。

如果教育本身是畸形的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那么,我们就不能理 直气壮地说人类社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一辆驶身未来的专列,那么,教育就 是这辆专列的火车头;而如 果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专列的火车头,那么,教育的可持续 性就在客观上成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

离开了教育,就等于离开了可持续发展的火车头;而离开了教育的可 持续性,则等于缺少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

二、怎样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就是以自身无条件可持续优先发展 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充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 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的教育系统。

欲要建构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对事关教育发展的一 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进行重新反思。

这样,我们便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教 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问题。

一在教育思想上,确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思想 如上所述,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求人类自 身必须全面发展,因而,从教育思想上看,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 统必须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作为科学而可行的教育思想,其内涵相当宽泛,这里仅从培养什么样 的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是培养畸形发展的人, 还是使受教育者在德、 智、 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走向的问题。

在考虑关系教育命运从而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走向的教育思想时,我 们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找教育思想的切入点。

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倒不如说是为以受教 育者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契机。

实践证明,使受教育者畸形发展的教育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总 体要求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恶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为 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教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也必须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教育思 想的基本点,是也必须是贯穿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一根红线,离 开这个基本点,偏离了这根红线,由错误教育思想导引的错误教育就难以 支持可持续发展。

二在教育内容上,必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高度统一,一方的发展 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 就大的方面划分,我们可将教育内容划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 块。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如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能够支持可持续 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高度统一。

现代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固然可以将它划分为各种形式,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 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 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 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 识。

总之,科学与人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给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支持, 因而,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发展不能以挤占另一方发展 空间为代价。

三在教育功能上,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 教育不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价值 理性内涵的人文功能价值。

教育的经济功能固然重要,但涵养人文,同样是教育重要的功能价值 之所在。

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项功能价值,特别是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 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

相关主题